灿烂的她
宁岱
Dai Ning
人物资料
作品
视频
资讯
有片源
2014年
警察日记
编剧
/
导演:
宁瀛
/
主演:
王景春
/
孙亮
/
陈维涵
/
侯岩松
/
袁利坚
/
白波
/
呼和巴特尔
/
播放正片
导赏:
《警察日记》以全国公安系统一级英雄模范郝万忠先进事迹为题材。该片以一个警察圆满落幕的故事开始,谱写了一个普通生命所散发出来的灵魂之光。这部故事接地气,情感有共鸣的佳作和宁瀛扎实的拍摄技巧、浪漫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对于人性的反思密不可分。先锋女导演宁瀛导演在拍摄时运用了极具想象力的镜头语言,整个电影画面优雅抒情,充满了诗意,郝万忠生存的空间环境,山川风木,人文风情,包括蒙古族歌曲,充满了生活的质感,使整个作品有了真实可信的支点。同时,语言的表达也特别注重质感,使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是简单的花拳绣腿的力量所无法比拟的。本片还原了生命最本真的一个警察,这次还原不再是固定机位、长镜头的组合,而有了自觉的类型化创作意识,惊悚、悬疑、犯罪、推理等类型片元素的深度运用,让这部传记片具有了强烈的商业色彩。宁瀛摒弃了她惯用和善用的写实影像,叙事手法 非常考究。影片情节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郝万忠的生平,二是新华社记者承接撰写报道文章任务后寻访郝生平事迹的过程。在处理这两线索带来的两个时空关系时,宁瀛让镜头潜入人物心理,从而实现郝和记者乃至多个人物叙述视点的融合。如记者在采访郝的同事小李时,镜头先是闪回到郝和小李谈话的场景,郝出画,随后记者入画,一个长镜头连接上了两个时间——这一手法电影大师安哲罗普洛斯也很爱用。此外,片中大量运用高速摄影,铺衬大量抒情性的音乐,呈现出一种主观色彩很强烈的形态。电影通过复调式双线叙事,明线讲述公安局长郝万忠的一生事迹,暗线在形而上的层面,讲述郝万忠内心深处的自我认同——福尔摩斯与终极罪 犯的失败却不无意义的抗争。影片的结构复杂而巧妙,在明线的次高潮完成了与暗线的融合;在明线的高潮场面奠定了悲剧的预感;在明线的尾声处实现了暗线真正的高潮。人物塑造力求到达精神层面而非流于表象,情感处理力求节制而不煽情,超越了传统“苦情”叙事的模式,见证了一位真正的英雄的诞生。在主流英模传记片的创作当中,毫无疑问,这是一次真正的剧作革命。(王晶改)
2012年
逆袭
编剧
/
导演:
安战军
/
主演:
张立昕
/
王凯
/
韩鹏翼
/
张帆
/
刘晓晔
/
播放正片
导赏:
美女追梦陷入娱乐圈潜规则难以抉择。
2005年
无穷动
策划
/
导演:
宁瀛
/
主演:
李勤勤
/
刘索拉
/
洪晃
/
平燕妮
/
章含之
/
播放正片
导赏:
《无穷动》是一部完全由女性角色诠释的室内剧,四位女性集聚在北京一幢清冷萧索的四合院,除夕之夜,她们相互猜忌也抱团取暖。存在于这场情感漩涡中的“老公”和存在于记忆中的“爸爸”始终隐匿,只闻其事,不见其人。女性形象的设置上,宁瀛对被编码的传统女性做出了颠覆,她选择如实转译女人的世界,在银幕上还原女性粗粝的生存状态,大胆直露的对话、手持香烟的姿态和多向蔓延的欲望,使影片具备了一份坦然的勇气,也因此,宁瀛认为《无穷动》会是投在银幕上的“一颗炸弹”,因为“《无穷动》很真实。中国主流社会提倡的一些女性规范或标准,有的甚至还带有封建社会的传统色彩,但在私底下已不复存在。《无穷动》拒绝这种虚伪。通过这部片子,我们要展示的是很独特的中国女人形象,她们具有别样的魅力,构成对主流女性美学的挑战。”所以,在宁瀛的镜头下,拥有固定位置和特质的传统女性形象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流动、易变且难以捉摸的风一般的新女性。在镜头语言上,宁瀛也拒绝了对于女性的柔弱化、矮化和边缘化。四位女性的卷发和红唇、缭绕的香烟和充满量感的珠宝与服饰,赋予了女性外观以力量感和主宰性。女性占据了镜头的中心位置,她们的移动牵引着摄影机运动,这种自由和视觉上的优势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了她们的野心与抱负。同时,导演以中近景和特写镜头逼近女性的面部,捕捉她们侃侃而谈的样子、流泪动情的样子和极具攻击性的样子,以放大的形式呈现出女性样貌。影片的风格是整体的真实与细节的荒诞。在女性真实的生活之流中,宁瀛插入了一些具有荒诞性的象征段落。比如吃鸡爪的段落,宁瀛取消了对除夕团圆餐的温情化表述,也放弃了固定长镜头对餐桌的脉脉注视,她们的饭仅仅是四只发白的、冷冰冰的鸡脚,宁瀛用大量破碎的特写蒙太奇来展现她们如何吃掉鸡爪,具有视觉上的惊悚性。影片结尾处,拉拉读完那封暧昧邮件后,突然陷入了无休止的狂妄大笑,此时张妈妈打通了急救电话,正经地说“急救中心吗?我这里有个人疯了”,挂电话后,救护车的鸣笛声响彻冬日的北京胡同。除了女性表达,宁瀛同样以时代亲历者的身份,祭奠着正在消融于城市化浪潮的老北京城,“北京是个太复杂的城市。你看到那些古旧建筑一片一片地被拆除,每块砖头上都仿佛带着人们的记忆,可另一方面,北京又是个极为年轻的城市,是个混合体。”三个女人从四合院走出来后,茫然、疏离又冷漠地走在空旷的大路,路的两边是正在拔地而起的建筑工地,她们穿行其中,浑身包裹着不安与陌生。(编辑:王梓苡)
1993年
找乐
编剧
/
导演:
宁瀛
/
主演:
黄宗洛
/
韩善续
/
黄文捷
/
何明
/
播放正片
导赏:
从1992年到2000年,宁瀛用八年时间拍出了《找乐》、《民警故事》和《夏日暖洋洋》三部影片,在电影史上被称为“北京三部曲”。宁瀛说,“我曾经熟悉的一切正在变得陌生,我爱过的人和城市正在离我远去,我们经历的是一次失恋的过程。所以我把这三部电影称作‘我爱北京’三部曲。”从拍摄时间上来看,这三部电影覆盖了北京骤变的整个20世纪90年代,这个期间正是中国城市化速度飞快的十年,城市的外观、社会内部结构以及人的价值体系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找乐》是“北京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是老北京城变迁更迭的起点,因此,它最为完整地保留着昔日北京的人文风物。电影院售票处前人头攒动,排起长龙,那时的电影还是人们消遣娱乐的首选。青砖绿瓦的老胡同里,是吹拉弹唱、围着侃大山的人们。热气蒸腾的大澡堂里,人们泡在池子里聊着家长里短,排解着无聊与落寞。在集体性的生活中,人们分享着那份简单真挚的情感连接。也正因此,《找乐》实际上展现的是退休独居的老韩头与集体生活之间的关系——他进入京剧爱好者群体、组建京剧活动队并成为管理者、被京剧活动队集体排斥、再次以个体身份重返集体。退休前,他因工作被牢固地绑定在一个稳定的集体中,但因退休的到来,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骤然变得松散,这种若即若离的关系成为了老韩头的一种社会性焦虑。宁瀛曾在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故乡留学,她自称是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之父巴赞的信徒。因此,纪实不仅是宁瀛电影的形式选择,同时也意味着她对现实的忠诚,以及她对人道主义立场的坚持。她用流动的长镜头展示人物的一系列连续动作,将老韩头与其生存环境和社会景观深深耦合在一起,像纪录镜头般对现实做着安静的观察。秉持着现实主义的关怀姿态,宁瀛将摄影机对准北京城市里的边缘人物,通过纪录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游走,转译出风物人情的众生相。同时,这种对现实的感知,使宁瀛有意识剥落了关于虚构现实的神话,老韩头组织的老年京剧活动队并没有在比赛里胜出,且因为老韩头严格的管理章程产生了一地鸡毛,没有奇迹发生,生活只是少有起伏地、缓缓地流向前。(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