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华

Kam Wah Ng

有片源
1997年
1993年
导赏:《东方三侠》自问世以来,就因其独特前卫的风格而备受瞩目,它融合了多种商业片元素,如“女性”“科幻”“警匪”“武侠”“僵尸”,最终造就了一部元素极为多样的影片。全片造景呈现浓郁的后现代主义风格,西方洋楼的建筑掩映期间,一座高架桥象征着现代主义元素。浓烟,爆炸,围栏,荒草,点缀出一副浓浓的末世景象。受到了当时武侠片票房走高和《蝙蝠侠》系列电影成功的双重影响,影片在时代背景上做了模糊处理,将古代武侠与现代都市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视觉上将武林之风与超级英雄的都市漫画设定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碰撞。比如梅艳芳饰演的女飞侠东东,她的造型既有古代侠客的飘逸,又有现代超级英雄的神秘。银色假面、藏青色披风和深蓝色的衣饰,搭配着曼丽的红唇和利落的身手,完美地诠释了这种时空交错中的女侠形象。片中的动作场面不仅精彩刺激,还充满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甚至还杂糅了科幻元素。人物的武打动作也拜托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飞檐走壁、血滴子、隐形衣这些不同时代五花八门的武艺和科技,被杜琪峰和程小东熔于一炉,为观众呈现了一部后现代风格的武侠经典。古代形象的高手与现代武器的对战,这种场景和桥段在香港电影来说是有开创性意义的。本片的原创歌曲《莫问一生》和《春之祭》旋律悦耳,节奏动感流畅,与影片的氛围相得益彰,为观众带来了更加完整的观影体验。梅艳芳献唱的插曲《女人心》在场景中仿佛化作了主角的内心独白:“谁甘愿矗立于苍茫世界,即便伤痕累累也要展现坚强,而我们却渴望在人海中寻得那份被仰望的光芒,可我终究只是血肉之躯。”歌词深刻描绘了东东在英勇刚毅与温柔脆弱之间微妙摇摆的心境,音乐与她在银幕上既坚韧不拔又情感充沛的形象完美融合。影片在制作上大胆采用了三位一线女星作为主演,杨紫琼、张曼玉和梅艳芳各自展现了不同的魅力,她们在影片中妩媚与矫健合一的身姿造型,以及女性角色之间相互欣赏和珍视的江湖情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编辑:明慧)
1989年
中国三军揭秘
中国三军揭秘

剪辑/

导演:罗君雄/
类型:纪录/
1987年
导赏:1987年,国家电影局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标志着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新的转型;同时,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中国电影也在探索市场化的发展。《闪电行动》正是在这种主旋律影片与娱乐片的最初探索中应运而生,实现了电影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受关注,也最受欢迎的品类之一,军事题材从十七年时期就是最主要的电影模式,《南征北战》、《地道战》等经典影片风靡全国,至今仍被影迷津津乐道。而如今在中国式大片、电影工业美学的号召下,《红海行动》、《战狼》等影片依旧是这一传统的延续和发展。制作于1987年的《闪电行动》正是这一发展当中的关键节点——它突破了十七年以来军事题材电影几乎仅限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局限,将目光投向对越自卫反击战,在制作模式和艺术手法上吸收香港的电影经验,代表了改革开放以后军事题材电影的一种突破和转向,取得了巨大成功。作为第一批香港合拍片,《闪电行动》标志着中国电影产业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的重要步骤,《闪电行动》的成功,不仅展示了中国电影人的创作能力,也证明了中国电影市场对外合作的开放态度,为后续的合拍片模式奠定了基础。影片为香港电影的商业元素和大陆电影的政治要求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既满足了观众对娱乐的需求,又传达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为后来的合拍片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范例。(编辑:郝嘉兴)
1983年
半边人
半边人

剪辑/

导演:方育平/
类型:剧情/爱情/
导赏:方育平的整个导演生涯仅拍摄了五部电影作品,其中凭借《父子情》《半边人》《美国心》三获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凭借《半边人》他成为香港电影史上首位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导演。他的电影作品极富实验性及创新意味,在影像风格和导演技法上自成一体,坚决不与市场妥协,极具“作者”气质。方育平的电影取材于现实生活,虽有虚构成分,但始终围绕着生活本身展开。他的电影延续之前拍摄电视单元剧《狮子山下》时对于现实生活题材的敏锐性,“因为我始终是读新闻与传播出身,多少受了新闻工作是社会的良心,要公正客观地揭露社会黑暗面等理想的影响。”相比于同期香港电影新浪潮导演的电影,他的电影故事比许鞍华、严浩电影中的故事戏剧性要弱,不像徐克沉浸在武侠世界的刀光剑影中,也没有章国明电影中的警匪血拼。在柴米油盐的基础上,聚焦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议题,诸如住房问题、移民问题、就业问题、堕胎问题、教育问题等。《半边人》被评为1983年度十大华语片之首,导演采用了非职业演员和实景拍摄的方式,使得电影具有了一种粗糙而真实的质感。这种拍摄手法打破了传统电影的叙事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角色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变化。影片中的镜头语言简洁而有力,通过长镜头和深焦距的运用,展现了香港平民区的拥挤和喧嚣,以及主人公阿莹在这个环境中的孤独和挣扎。影评人林木认为《半边人》“这部电影接近自己的‘女性电影’的构想。”片中的阿莹已经初具女性的独立意识,她一边为家庭付出,一边又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崇尚自由恋爱,虽然被前男友抛弃,最后能否进入电视台也不得而知,但却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获得了救赎,尽管经济上依然要依附于家里,但她的人格已经完全独立。此外,影片还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它不仅记录了1980年代香港的社会风貌,还反映了当时香港电影的新浪潮运动。这场运动强调电影的现实主义和本土化,推动了香港电影的创新和发展。《半边人》作为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出现标志着香港电影开始关注本土文化和社会问题,对后来的香港电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