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toforos Nezer

1995年
剧情:版本一   本片开始回顾了一战时第一部反映巴尔干半岛的默片,内容是描述纺织女工生活的场景。主人公(哈威•凯特尔 Harvey Keitel 饰)是个希腊裔美国人,在经历战争洗礼后,他怀着感慨的心情重归故里,寻找电影开始的地方。他跟同伴讲述着曾经在这里度过的岁月,怀旧而伤感。特别是看到教徒手持火把游行的情景,勾起了他对残酷战争的回忆。最后,他决心逃离。大雪漫天,他要了辆出租车,并答应送一位老人回家乡看看。然而,满目疮痍的战争废墟,让老人无家可归。汽车在雪地里抛锚,他只能登上了列车继续前行。在萨拉热窝,他在电影馆馆长的陪同下,寻找那部默片未果,却和馆长的女儿一见钟情。他高调地进入社交圈,却发现这里已经被前苏联的文化浸染,到处吟唱着喀秋莎的旋律。他曾目睹列宁的雕像被卸开,内心涌动着复杂的感情…… 版本二 配合电影诞生一百周年而特别拍摄的艺术电影,系荷马史诗《尤里西斯》的现代版本,总共涉及14个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方言。故事描述流亡美国多年的希腊导演回故国放映他备受争议的一部影片,而他的真正目的是寻找三卷失落多年、据说是曼拿卡兄弟在电影艺术萌芽初期拍摄的反映百年前巴尔干人民生活风貌的电影底片。他登上一艘开往德国的货船,在贝尔格莱德获悉胶片被送往萨拉热窝。他终于找到萨拉热窝电影资料馆馆长,受战争影响,馆长已经不可能放映这些影片。导演结识了他的女儿,两人一见倾心。在萨拉热窝街头,随着几声枪声,导演的一位朋友已倒在血泊之中,他发出撕声裂肺的哀嚎。 版本三   有一部电影胶片,是记录巴儿干半岛在20世纪开始的生活,那时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人类电影的开端也是丛拍摄战争开始的,那么将近一百年以后呢? 东欧的国家开始拒绝西方尤其是美国的电影了,主人公是个东欧羿美国导演,来这里寻找那部电影胶片,可是战争爆发了,塞族人,穆斯林,还有斯罗文尼亚,到处都是战火,还有游行示威的人们,导演决定离开希腊的城市,漫游整个巴儿干,寻找那部胶片。   他找了辆出租车,并带上一个要回到家园的老婆婆,在她的家乡,老婆婆只发现到处是战争的废墟,却没有当年的家园。   然后到处是逃亡的难民,成千上万。汽车在大雪地里抛锚,司机说:“我们的国家正在消亡,我只是希望消亡的慢点”(其实,这是安哲落谱罗夫的呐喊) 导演在列车上继续旅程,突然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看见自己童年的景象:德国人走了,他们唱歌跳舞(屏幕上突然出现了字幕,1950,1951,1952)然后一群带着红色袖章的人们带走了钢琴,逮捕了家人,然后是现在。   导演在多瑙河里洗澡,他看见巨大的列宁的头像,被吊车吊在空中 ,接着又是一个战火中的城市,他找到了胶片,帝国的士兵正在与欧洲作战,纺织机前是面带愁容的妇女。   战争看似结束,他与胶片管理员以及他的孙女在大雾中跳舞,突然间善良的人们都在河的对岸被枪杀了,只剩下导演在哭泣,寻找到那部胶片又有何用?现代电影的胶片中不是依然记录着仇杀和愤怒。   然后电影结束了,非常的压抑,我认识的人都反对看这部电影,因为你要始终的沉思。 版本四 电影重现了导演对历史和人民的人道关怀,透过残破的风景和动荡不安的人心,将影片笼罩于绝望悲凉中。长镜头运用仍然让人震动。
1991年
1986年
剧情:版本一   影片围绕着一个养蜂人和他孩提的同学之间的对话和回忆,展开了情节的叙述。嗡嗡飞的蜜蜂,孩子的日记,还有荒落的剧院,诉说了时代变迁给人和物带来的深刻变化,在变化中不变的是年久益深的友情。 版本二   电影从异常沉闷的养蜂人斯皮罗女儿婚礼开始,婚礼结束后斯皮罗依旧跟着养蜂人的队伍南方放养蜜蜂,他已经习惯这样的飘泊,所以他准备告别家人,从此独自在路上。半道上他遇到了失恋的少女搭车,他好心让无处可去的少女在旅馆住了一夜。继续上路的他遇见了儿时的玩伴,他们追忆着年轻的日子,同时他在少女青春的张扬和活力里重新有了生命存在的确定,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年龄,有着“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冲动。然,相聚是短暂的,当少女再度上路的时候,斯皮罗内心涌动着太多的伤感,他明白对于自己没有什么可以依恋的了,于是,在阳光下他打开了所有的蜂箱…… 版本三 这是一部描写中年人心灵空虚的公路片,主角是一个学校校长,他辞了工作,离开妻子,带着蜂巢出走。一个少女缠上了他,甚至用他的房间勾引过路的士兵,但他毫无怨言,自始至终一言不发,毫无生机,最后他俩终于在一家冷落的电影院里发生关系,但似乎未能使得他振作起来。次日,他死于蜜蜂叮咬。
1982年
1980年
1977年
1975年
剧情:版本一 影片的视像线索是一个流动剧团在希腊各寺演出民间剧目《牧羊姑娘戈尔福》的种种经历。影片借此行程体现了希腊1939年至1952年所历经的史迹:从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到德国军队占领希腊,从抵抗战争、希腊解放到1944年“血腥星期天”,从1946-1949年的国内战争直到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影片的叙事结构采取回叙体式,由1952年剧团的“现在”回溯到1939年的剧团“过去”。在此期间,剧团总是受到各种政治大事的干扰而中断《牧羊姑娘戈尔福》的演出,它所完成的是演出那些根据突发的重大事件所排演的剧目。这部长达3小时50分钟的彩色影片仅有80个镜头,每个镜头都长达9分钟。影片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与希腊神话与传说中的人物相对应,把现实与隐喻融汇为一体。这使影片中的人物不再是单一的“个人”:历史、现实和神话并存于他们身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两组镜头已成电影史上的经典:巡回剧团的成员三三两两站在火车站的场景里。安哲罗普洛斯称它们为“家庭合欢照”。 版本二   影片以流浪剧团的巡演为背景,通过闪回讲述了希腊1939年梅塔萨克斯将军专制统治到1952年到帕帕戈斯右派将军上台的历史。流浪艺人每一回演出历史剧《牧羊姑娘戈尔芙》都因为政治事件的发生被打断,从而见证历史演变的进程,同时这又成为剧团的素材在下一场的演出所里增加现实的内容。影片通过他们在希腊各地的演出,以他们的所见所闻反映了希腊历史上难忘的岁月,影片开始和结尾都是流浪剧团的演员们站在火车站前,用安哲罗普洛斯的话来说这是“全家福”,是告别往事的终点,也是新的历史的开端,只要有人。历史的戏剧永远开演。
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