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颖

Angelababy

有片源
2020年
2019年
导赏:具有某种“重工业美学”特征的本土化灾难片《中国机长》,是一部具有类型拓展或本土化意义的类型电影和新主流大片。影片在“封闭空间”中进行了崇高美学的平民化表达,体现着“中国制造”的速度与质量,彰显着大国效率与大国风范。该片也较完美达成工业与美学的相互融合,为“电影工业美学”提供了一次鲜活案例。在人物塑造上,不同于传统战争英雄片,影片从民航机组这个普通职业切入。当驾驶舱玻璃爆裂的瞬间,机长和乘务员展现的不是超级英雄的超能力,而是日复一日训练形成的肌肉记忆。他们沉着冷静,坚定信念,用专业素养化解危机——他们以平民英雄的身份书写着崇高美学,对英雄叙事进行了“袪魅化”的创新。作为新主流电影,《中国机长》成功实践了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与主流电影的跨域对话。影片拒绝抽象的表达,而是通过建立有形的影像情节,将核心主题“爱国主义”细密缝合于情节中,再加上视听效果上的奇观化演绎,共同推动观众走进影院主动参与叙事,进而成为家国历史亲历者。影片也通过对机组人员的日常生活的描绘,突出“家国同构”的主题,以影像镜头完成了主流意识的权威话语表达,将个体的命运溪流汇聚为家国的浩瀚江河,从而揭示了民族共同体的现实意义。不仅如此,《中国机长》融合了工业性与艺术性,也是电影工业美学的极佳体现。影片拥有完整、高效、协作的工业化生产,同时各部门能够有效、统一地配合。影片在创作过程中也彰显着中国制造的高要求、高标准、高质量,凸显着新主流大片的中国品质与中国格调。简而言之,《中国机长》不仅对“新主流大片”进行了新拓展,也体现了在“电影工业美学”视域下,完整、协调、系统和统一的中国式工业化制造,彰显了中国的工匠精神。影片崇高美学的平民化呈现,也表达出“伟大出自平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生命共同体价值观念。
2018年
2016年
导赏:《摆渡人》是王家卫监制,张嘉佳导演的一部喜剧影片。电影讲述了“金牌摆渡人”酒吧老板陈末和合伙人管春渡人渡己的故事。影片采用三段论的叙事手法,主线是小玉单恋偶像马力的故事;副线有两条,即担任摆渡人的陈末和合伙人管春各自的爱情故事。三段爱情各有不同的状态:陈末与何木子的相知相许,管春与毛毛的勇往直前,小玉与马力的相互陪伴。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每个人在人生中会经历的爱情阶段:初恋、命中注定和一生相伴。尽管不是所有的爱情都有结局,但所有的爱情都刻骨铭心。影片场景壮观且轰轰烈烈,褪去表面,里面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隐藏在热闹后面的冷清,是灯红酒绿下面无所寄托的孤寂心灵。电影中还有打动人心的是人物角色的塑造,摆渡人酒吧来来往往,接待了无数需要被摆渡的受伤灵魂,但在这些人身上,可以感受到亲切感,或许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但他们都值得尊重与疼爱。影片中出现的大量的人物角色,在情节的处理上,使主线与不同人相处融洽,并不突兀。在电影的构图上,王家卫是鲜少对“光”情有独钟的导演,擅长将光学在电影中极致的发挥,《摆渡人》也是如此。在影片中,各种类型的灯具直接成为空间构成的重要元素,它们以球形灯泡、霓虹灯、灯带、穿过玻璃的灯具等等形式出现在人物背景空间中,形成假想的人物照明来源,给予人物更多流光溢彩的呈现。在色彩处理上,人物造型采用一种橙黄色的面光处理,用高反差的阴影来勾勒面部的结构线条,人物由此获得了一种类似平涂的效果。在空间处理上,大量使用长焦距镜头,削减了背景空间在景框中呈现的范围,同时压缩后的纵深空间,让空间的色彩趋向趋于集中。这些细节的处理给观众在视觉效果上带来极致的享受。“摆渡人”不是一个具体的象征,它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群人。它不仅是帮助别人重拾勇气与信心,缝补受伤的灵魂,对于自己也同样需要被救赎,《摆渡人》就是这样一部电影,你能从中看到人生百态,每一段故事里都有你有我,有每一个人的影子。在伤心痛苦之后,会有一个人带你走出困境,勇敢新生。(编辑:王晶)
轻奢时代
轻奢时代

演员/

主演:杨颖/杨洋/黄渤/
类型:爱情/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