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los Miranda

2005年
2001年
1998年
剧情:80's伦敦先驱报的记者史安迪受命调查十年前Glamor Rock的天王巨星Brian Slade在一次枪击事件后的销声匿迹, 在调查中史安迪仿佛又回到自己紫色的青春岁月,并发现了一个发生在流逝的风云人物之间的曲折故事。 成名之前的Brian Slade出身贫民,他痛恨爱与和平的嬉皮文化的虚伪, 认为他的音乐更能触动社会的孤儿和流浪艺人。“我是一个异类,”Brian Slade 如是说,“我将给世界带来一场革命,一场性革命。”“重要的是风格。”然而 在70年的伦敦,听着Beatles的摇滚乐迷对这场革命显然感到手足无措。当Brian Slade在台上穿着裙子倾力演出的时候,台下传来的是一片嘘声和嘲讽——“这个老太婆是谁?”在愤懑中下台的Brian Slade无法摆脱对现实的失落和不满,这时他看见了一个甚他犹为出格的狂人,一个在台上脱光裤子于音乐声中神经质般地 跳动和扭摆并对台下的喧哗报以中指的疯子——车库摇滚的创始人,来自美国的 Curt Wild。事实上从那一刻起,Brian Slade就已经无法掩饰自己眼中的光芒和 对Curt Wild的倾慕之情——“他做了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之后Brian Slade几乎一帆风顺。他碰到了经纪人狄谢利——一个使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商人。Brian Slade于一夜之间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Glamor Rock的生活方式也日渐深入人心。在伦敦的街头随处可见打扮得妩媚而娇艳的男人,双性恋成为一个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我们都是Gay。”“我爱男人,也爱女人。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这场反叛伦理的社会潮流里,当年的记者史安迪也是其中一颗躁动不安的水滴。 再次见到Curt Wild的时候,Brian Slade已经身成名就,而Curt Wild仍然是 流落美国街头的一个底层乐手。Brian Slade把他从美国带到伦敦,给予他物质上 的条件和资助,并亲自担任他的制作人。Curt Wild是一个有着带有深刻烙印的阴 抑童年和同性倾向的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二人的相识对双方均是如鱼得水,并逐渐由惺惺相惜发展成合为一体。这段时间是两人生命中最为闪亮和快乐的黄金年 华,也是Glamor Rock大行其道的鼎盛时期。“我们要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将是未来的主宰。”Brian Slade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说道。 然而好景不长。Brian Slade和Curt Wild之间终于出现裂痕,Curt Wild的暴躁和任性是导致分手的直接导火索。在一次争吵之后Curt Wild扬长而去,再次回到街头。Brian Slade从此心灰意冷,同时加上Glamor Rock的日趋主流化和自己 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商业标签,他拒绝任何演出,并开始自暴自弃。终于,在一次盛大的商业演出中,他自编自导了一起枪击事件的闹剧,并从此销声匿迹。Brian Slade这一名字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 若干年后,记者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今的流行歌手Tommy Stone就是当年的 Brian Slade。记者从Tommy的演出现场出来,在酒吧邂逅了生活在消沉之中的Curt Wild,两人望着墙壁上Tommy Stone的大型宣传海报,无法抵挡的失落和茫然。一个时代就这样终结,一种信仰就这样磨灭。那个曾说过“我要改变整个世界”的少年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众的世俗偶像,整日在升平的笙歌中翩翩起舞。 他叫Tommy Stone,刚刚举行了迎接总统的盛大演出。而Curt Wild和史安迪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无法遏止的怀念中努力地忘却,以及与身边廉价流俗的人群和空气一起,平和地长久地安静地快乐地生存下去。
1992年
1990年
剧情:版本一 拉西姆·法瑞尔,80岁的钢琴家鲁本·冈萨雷斯以及被誉为“古巴的艾迪斯·皮亚夫(Edith Piaf)”的奥马拉·佩多昂多,天赋的音乐细胞,让他们终于有机会离开故土,摆脱束缚,跨越政治的藩篱,踏入与古巴交恶长达40年的美国,破例获邀进入美国的音乐圣坛卡内基音乐厅进行演奏。来到纽约富丽堂皇的卡内基音乐厅,《乐士浮生录》真实记录了他们的这段音乐和精神之旅。 文德斯合作多年的音乐伙伴莱·库德在一次古巴旅游中发现了一个在古巴当地享誉多年的乐团其背后许多感人的生长故事。遂说服文德斯在1998年带着一大队人马前往古巴哈瓦那 ,以镜头拍摄这乐团中老艺人的身影与音乐生命,以写实、记录的方式拍下了这部感人的纪录片,他们的纯真、可爱,都被文德斯一一生动地捕捉。 这部得到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的影片是文德斯城市笔记的音乐篇,他来到音乐之都古巴的哈瓦那,探访由年迈乐手组成的古巴风情乐队,让观众随同他的数码摄像机一同游走于充满拉丁风情的哈瓦那建筑和风土人情之间。当然悦耳奔放的古巴音乐是这次寻访的重点,整部纪录片则围绕着乐队的排练、生活以及奔赴纽约的现场演出,如实地展示了拉丁音乐的迷人风情和古巴音乐人的独特魅力。 版本二 以赌博为生的赌徒杰克于1958年的圣诞节晚上坐船前往哈瓦那,一个美丽的陌生女人让他帮忙将一台报话机偷带入海关。这时恰好爆发的古巴革命对杰克这样的赌徒来说无疑是一个从中渔利的大好机会。在一场赌博中,在一个美国朋友的介绍下,杰克认识了船上的那个漂亮女人、出生于瑞典的博比,她同古巴贵族、同时是一名著名的进步人士阿尔图罗结了婚。杰克后来得知阿尔图罗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博比则被抓了起来,并饱受酷刑。为了将博比救出,杰克取消了一位高级警官的赌债。他们相爱了。杰克甚至宁愿放弃一场关键的赌博而冒着生命危险追随博比潜入游击区。遭到暴徒袭击的杰克发现阿尔图罗还在人世,遂装扮成美国间谍贿赂监禁阿尔图罗的警官梅诺卡尔,许诺他到美国避难。为了帮助博比和她的丈夫,杰克做出了重大牺牲,他失去了嵌在手臂上的一粒大钻石,这是他最后的财产。获得自由的阿尔图罗发现了妻子对杰克的感情,嫉妒不已。革命已取得重大的突破,赌场里的一切都被反政府军用球棒捣毁,杰克只得离开古巴。到了1963年,消沉忧郁的杰克开车前往基韦斯特的海滨,他眺望地平线,看到了许多逃离古巴的逃亡者的船只,追忆着逝去的爱情,无限怅惘……
剧情: 时间已经是1979年。迈克尔已经年过七十。政府不断地追查他的罪状,使他萌生了弃恶从善的念头。他向家族提出停开赌场,集中一笔财富做正当生意。   迈克尔的儿子托尼在大学攻读法律,但他却不愿当律师,而酷爱歌剧艺术。迈克尔决定让大哥逊尼的私生子文森特继承家业,当第三代教父。文森特是个很有心计的人。他对迈克尔言听计从,因而很得他的欢心。但他也是个好色之徒。 他一面和女记者幽会,另一面又追求教父的爱女玛丽。但迈克尔不允许文森和他女儿结合,因为黑手党的教规禁止自己人通婚。为此玛丽和父亲之间产生了矛盾。双方疏远了。   为了赎回灵魂,迈克尔晚年想把违法挣来的资产转向欧洲,使其合法化。他通过在梵蒂冈教廷的关系网来实施这一计划。当梵蒂冈银行出现巨额亏空时,迈克尔认为机会来到了。   为了清除最后几个仇敌,迈克尔派了手下到纽约和西西里各地追查。然而,当他和归来的妻子凯一起观看儿子托尼表演的歌剧时,一场血腥的残杀就发生在他身边。新教皇被刺杀。一群枪手涌入了歌剧院。在枪声大作中,迈克尔死里逃生,但他的爱女却为了掩护他而牺牲。权力使迈克尔登上了辉煌的巅峰,但权力也使迈克尔沉入了罪恶的深渊。他终于走上了穷途末路,在悔恨和绝望中渐渐地离开了这个繁华喧嚣的世界。
1987年
19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