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uise Marzaroli

2004年
剧情:  年过四十的阿莱克斯(帕特里克·布鲁埃尔饰)是巴黎一家餐馆的老板。克莱尔(吉拉蒂娜·派拉斯饰)是阿莱克斯相爱多年的女友,两人已经开始为婚嫁之事做准备。生活似乎走在一条平静的常规路上。   直到一天朋友聚会,阿莱克斯和生命中的第一个女友,十二年前突然消失杳无音讯的让娜(纳塔丽·贝饰)再次相逢。当年因为害怕爱情会给彼此带来伤害而不辞而别逃走的让娜,已经在纽约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此次回来看望年迈的母亲。这次偶然的相遇,阿莱克斯和周围世界里的每一个人的生活都开始翻天覆地的变化。   了解到阿莱克斯和让娜频繁交往的克莱尔愤然离开阿莱克斯。虽然对克莱尔有着很深感情,但重新走到身边的让娜却使得阿莱克斯无法拒绝,他们一起驱车意大利追寻过去的回忆,渡过一个浪漫的假日。回程却把他们重新带到现实中:阿莱克斯的现任女友克莱尔打来电话,谎称自己已有身孕。两难处境的阿莱克斯选择了回到女友身边。   对爱重新认识的让娜决心弥补自己当年的错误,痴心和执着的让娜甚至做好准备放弃纽约的丈夫和孩子。阿莱克斯答应让娜放弃餐馆经营,两人远走他乡,并约好在机场见面。   检完票,进入安全通道的让娜焦急地等待始终不见踪影的阿莱克斯。最后时刻到了,让娜不得不准备登机,透过宽大的机场玻璃,她终于看到手提行李箱的阿莱克斯歉窘地注视着她,然后无奈地轻轻摇摇头。明白一切的让娜最后看了一眼情人,转身提上行李,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
2003年
2000年
剧情: 1959年,神秘的异乡客薇安萝雪(茱莉叶毕诺许饰)与她的女儿爱诺,带著一股充满著热情享乐气息的风潮,伴随著嘉年华的脚步,来到了冰雪纷飞的兰斯克内,一个景色优美、民风保守的法国乡间小镇。   薇安在教堂对面开了一家可爱的巧克力店,名叫「 天上人间 核桃糖」。而她所制作的巧克力正和她自由热切又敏感的个性一样,教人难以抗拒。她彷佛有著神奇的魔力,可以洞悉小镇里每个顾客的心意,做出最能满足他们需求的巧克力甜食,让他们内心隐密的渴望得到满足,甚至让他们原本淡而无味的生活起了变化。   镇上一位年高七十却仍风情万种、追求自由的老太太亚曼妲(茱蒂丹区饰),以及她因心灵受创而冷酷的女儿卡洛琳(凯莉安摩丝饰),还有饱受折磨、一直忍受被虐痛苦的约瑟芬(莲娜欧琳饰)和她粗野的丈夫塞吉,一名仍沉溺于悲恸中的寡妇奥德夫人,与暗自倾慕著她的吉隆,他们都受到了薇安,和她浓郁甜美的巧克力,大胆纵欲的诱惑与潜移默化影响,渐渐愿意放开封闭灰暗的心,学着为生活增加一分色彩,添上几分滋味。   眼看着薇安的影响力远远超过预期,自侍为乡里贤达的贵族领袖雷诺,不禁要对镇民发出警讯,他认为这个异乡女子所贩卖的豪华巧克力,会破坏镇里人们对道德伦理的严谨信念,会让他们传统的价值与生活被摧毁得荡然无存。于是包括神父等守旧份子,便掀起了对抗排斥「 天上人间 核桃糖」的风潮,与受到薇安启发、追求自由的镇民们,形成了两股拉拒势力。这个百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变化的小镇,竟因此而卷入了新旧思潮的对抗中。   此时,薇安又多了一批新盟友,那是一群乘船而来的爱尔兰吉普赛人,而薇安也情不自禁地爱上了他们的领袖洛克斯(强尼戴普饰)。一直帮别人追求幸福、为别人调配美味的 薇安,终于也能开始探索自己对爱情的欲望、对甜蜜的渴求。即使外面风风雨雨,但心底浓郁香暖如巧克力的情感,正热腾腾地滚著。到了春暖花开的复活节,幸福的薇安决定要为兰斯克内举办一场美食飨宴,却不知道,真正的大风暴才正要来袭……
1999年
剧情:一个没有任何抱负的信息技术员必须在城市中四处奔忙,和他一起的同事曾遭受过接二连三的失败。他们俩人还是努力不懈地在生活中寻找真爱。 ◎ 关于作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       社会边缘的天才。是当今法国文坛最畅销的天王作家,被誉为自卡繆之后,少数几位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拥有广大读者的小说家。       他的第一本小说《战线的延伸》(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写的是一位生活无趣的软体工程师,他的工作内容就是跟一位长的很丑的同事一起到全国各地,教授客户新的电脑程式,但是他却打从心底讨厌他的工作和现代社会的所有一切。       第二本小说《基本粒子》(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ries),一九九八年推出后立刻红遍全世界,并且让韦勒贝克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这本书藉着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是没有性慾的科学家,另一个则是没有性就活不下去的作家,来讥讽和藐视现在统治法国和西方社会的战后婴儿出生潮的一代(出生於1945-1963之间)。       第三本小说《月台》(Platforme),二零零一年推出,描写西方旅行团到泰国去买春,住进一个性解放的度假村,不料这座度假村却遭到伊斯兰基本教义份子的攻击,最后男主角的女朋友不幸身亡。这本书就在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前不久上市,韦勒贝克先知之名因此不胫而走。       他的第四本小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他自认最满意,也最具有野心的作品,法雅出版社在去年八月三十一日出书之前,还特别将为出版的文稿给少数几家媒体过目,并且要他们签下保密的切结书,结果搞得满城风雨,也达到了宣传的最大效果。       在欧洲,你有可能没看过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书,但绝对不可能没听过他的大名,没听过他名字的只剩下聋子。       韦勒贝克每出一本书就像砸一颗炸弹,把欧洲文坛炸得火热腾腾,不管是佳评、抨击、引起的争议,都强烈火爆,天摇地动。       他的作品集合暴力、现代社会的变态、消费的生存形式、肤浅的宗教诉求融於一炉,引起争议在所难免;但是他的行事风格更令人咋舌,什么都不在乎,对谁都不买帐:从不出席新书发表会,绝少在公眾场合露面,屈指可数的电视访谈中几乎一个问题都不回答,经常在採访中拂袖而去,完全不留餘地。他是个隐形的公眾人物,无法捉摸。       之所以公众,是因为他的小说和大名人人皆闻,之所以隐形,是因为他是个谜。
1998年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