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惠宁

Huining Liu

有片源
2014年
2011年
2000年
1994年
1988年
轮回
轮回

副导演/助理导演/

导演:黄建新/
类型:剧情/
导赏:1988年,作家王朔的四部小说被默契地搬上银幕,包括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黄建新导演的《轮回》、米家山导演的《顽主》和夏钢导演的《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从而在80年代末形成了电影史上著名的“王朔电影年”。对此,邵牧君认为“电影界一哄而上争相改编,反映了电影界在巨大商业压力面前某种无所适从的混乱心态。”而饶曙光则认为“巨大商业压力只是‘显’的方面,而更深的‘隐’的方面则是市民话语及其价值观念和时代情绪与传统的精英话语格格不入,因而要求着一种全新的姿态和表达。”后者牵引出了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对峙,王朔改编电影以“众声喧哗”挑战“精英独白”,四部影片皆继承了王朔小说的游戏气质,在银幕上塑造了一个个“顽主”,他们表面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内心深处藏着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他们特立独行、放浪形骸,却以一种叛逆的姿态,诠释着生命的多样与不羁。王朔以其独特的黑色幽默,完成了对神圣与权威的消解。在解构的过程中,旧有秩序轰然倒塌,而新的秩序却并未在废墟中崛起,留下的是一片思想的荒漠,等待着新的绿洲涌现。《轮回》中的石岜就是这样一个存在主义式的人物,深陷于人生的无意义和颓废虚无,最终在穷极无聊中选择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呈现了80年代末的都市空间。有繁华喧嚣、车水马龙的都市,川流不息的人群行色匆匆,充满了现代生活的紧迫感;有灯红酒绿、觥筹交错的社交场,灯光下人们身着华丽的服饰,脸上洋溢着或虚伪或真诚的笑容,释放着欲望的讯息;有寂静冷清的楼间小巷,收容着白日里四处游荡,而此刻落寞空虚的人们。导演暗喻性地设置了先锋绘画展览馆这一场域,在影片中数次出现,成为了现代性的意指,石岜在这个空间中经历了反叛也经历了怯懦,他在迷宫般的展览馆中闪躲和迷失,成为了个体在80年代激进又踟蹰的显影。在影片结尾处,光线昏暗的房间里,石岜一个人站在墙边,他拿起一支笔,在墙上勾勒出了一个有着宽阔、健壮臂膀的男性身体轮廓。石岜凝视着这个幻想中的自己,他的左臂颤抖着抬起,像是风中摇曳的枯枝,右臂努力地伸直,却显得不协调和脆弱。而墙上的那个强壮的身影,双臂肌肉隆起,仿佛能撑起整个世界。身体被现实击垮,灵魂在困境中挣扎,曾经那个健康、充满生命力的石岜究竟去哪了呢?于是,他万念俱灰,在浓重的夜色里从高楼一跃而下。(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