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义

Lian-Yi Li

有片源
2005年
剧情:  民国初年,塞外巴林右旗一带一块曾经进贡给皇帝的宝石“鸡血王”落入日本武士手中。为了夺回国宝,号称“塞外第一刀”的刘振有搭上老婆的一条性命,把鸡血王从日本武士手中夺了回来。“鸡血王”被抢后,曾经被先皇封赏过黄马褂的乔侦探被日本武士黑泽光“请”了过来。面对一具具死在飞刀之下的日本武士,世代从事巡捕的乔侦探断言此乃刘振有所为。因为在塞外,别人没这个本事。然而,乔探长年事已高,缉捕刘振有的事只能靠他的儿子乔娃。   乔娃是个独行侠。在塞外荒原,乔娃也是一条响当当的汉子。岂奈父亲落在日本武士手中,乔娃已经没有退路。出发不久,乔娃就因为无意间从铁索岭二当家的手中搭救过琦儿而得到琦儿的好感。琦儿是刘振有的宝贝女儿。自从见到乔娃的那一刻起,琦儿的心就交给了乔娃。有琦儿一路留下的记号引路,乔娃很容易就追上了刘振有。但尽管乔娃出身世代巡捕之门,但在刘振有面前也是奈何不得。因此,几次交手都让刘振有逃脱。   当乔娃又一次找上门来时,刘振有布下的狼夹夹伤了乔娃的腿。在乔娃因为腿伤而寄居一座破败的小木屋时,琦儿不止一次地借故溜出去看望乔娃,并带去食物。其实,对于女儿的一举一动,刘振有了如指掌,只是佯装不知而已。利用琦儿给乔娃送羊肉汤的机会,刘振有小做手脚,致使乔娃中毒不轻。但在女儿的以死相逼面前,刘振有不得不拿出解药。   在琦儿的细心照顾下,乔娃的伤势完全好转,然而,乔娃救父心切,视刘振有奉劝的国家大义之不顾,执意要带走“鸡血王”。就在乔娃和刘振有为鸡血王的归属争执不下时,一个偶然的举动,让刘振有找到了“鸡血王”的秘密。原来,“鸡血王”里的图案就是脚底下这座大山,这说明鸡血石有着这座山的矿脉。至此,乔娃开始觉醒,并在黑泽光一伙追杀而来时,和刘振有联手,粉碎了日本武士的企图,保护了国宝。
2003年
导赏:《手机》由冯小刚和作家刘震云共同策划,尽管仍然是京味十足的调侃和自我开涮,但与冯小刚以前的轻松幽默的贺岁片风格有所不同,该片在风格和样式上却充满了冷幽默的因素,在人物塑造和心理刻画上更有深度和力度,是一部能让人在笑过之后感到浑身发冷,进而进行思考的作品。影片深刻探讨现代通讯工具对人类生活影响,不仅揭示了手机作为当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所带来的便利与困扰,还深刻剖析了它在人际关系、隐私保护、道德伦理等方面引发的种种问题。冯小刚没有直接采用传统的制造笑果的模式,而是通过别出心裁的情节摄制、错位的对话以及角色间微妙的互动,营造出一种荒诞而又贴近现实的喜剧效果。如主角利用手机编织谎言,却最终被手机中的信息所出卖,这种“自食其果”的情节设计,既是对个体行为的讽刺,也是对整个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严守一对大段打电话时说“对……啊……行……噢……嗯……咳…… ”一段进行的想象式还原,以“手机”为中心建构起戏剧性和喜剧幽默。而“审美疲劳”、“做人要厚道”等有趣的台词更是广泛传播成为时代的流行语。原此外,电影还巧妙利用了角色间的对比与冲突,如真诚与虚伪、信任与背叛,这些对立元素在喜剧框架下被放大,不仅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也深化了影片对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手机》一片云集了众多著名演员,除冯氏电影金字招牌葛优担纲男主角严守一外,张国立在片中饰演一位始终端着架子的文化人,徐帆自《一声叹息》后再次饰演被第三者插足的角色。巧妙的情节设计、生动的角色塑造以及深刻的主题探讨,使该片成功地将喜剧性与思考性融为一体,成为一部兼具娱乐性与思想深度的佳作。《手机》以5600万的票房成绩拿下了年度票房冠军,获得了当年中国电影华表奖“市场开拓奖”的荣誉。(编辑:明慧)
1997年
1996年
1994年
剧情:珠海香洲烈士陵园里,一个年愈花甲的老人把一束束鲜花放在27位烈士的墓碑前,他就是德高望重的叶剑英元帅。他伫立在王其焕烈士的墓前,默默地抚摸着石碑,深深地陷入沉思,当年香洲兵变的一幕幕画卷浮现眼前……1925年,27岁的叶剑英遵照孙中山先生的指示,到珠海香洲组建粤军新编团。动员大会上,他向爱国青年宣讲三民主义、宣讲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他的潇洒英姿和明晰的演讲,深深打动了香洲青年。女学生林翠向往革命,冲破旧习,报名参军。      新编团司号却心怀叵测,配合刺客,企图在动员大会上刺杀叶剑英。他的动向引起警卫连长王其焕和腮胡子的注意,王其焕及时识破并击毙了刺客,保卫了叶剑英。新编团成立了,香洲一片红火。叶剑英命令王连长整肃军纪、强化训练。副官郑杰生和林翠遵照叶剑英的指示,动员群众,成立农会,组织武装。在谷雨节预演会上,群众的情绪达到了高潮,他们舞起了龙灯,燃放焰火,军民共庆新编团的成立。      与此同时,暗杀叶剑英的黑手却又一次伸向这位年轻的团长。恶霸张学龄三次刺杀叶剑英未果,便暗中勾结叛徒莫应、土匪司令袁带,策动兵变,扼杀新生的新编团,杀害叶剑英。宁静的夜晚,急骤的枪志响起,丧心病狂的反革命匪徒乘着夜色,向新编团大举进攻。新编团官兵奋起反击,与叛军和土匪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被击退了,但新编团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连长王其焕等27位官兵在这场战斗中壮烈牺牲,长眠于香洲大地。正在东征前线的叶剑英愤而回师,安殓烈士后,率部向反动势力反击,摧毁了敌人的营垒。
剧情: 抗日战争时期,一队身穿和服的女人被送到日军侵华前线充当军妓。于淑华是中国人,结婚前夕被抓来。她誓死不从。未婚夫冒死来救,但被慰安妇队长村山枝子和韩国军妓顺善阻住,淑华没有逃脱。军妓们奉命穿和服接客,淑华断然拒绝,日本军曹池田尚男当众撕开淑华的衣服,被日军大佐大岛正雄一句话救下。在转移的列车上,淑华自杀被救。到达目的地,慰安妇们经历着难以名状的痛苦,受着日军无休止的蹂躏。过了一段时间,军医前来检查慰安妇的性病,查出染有性病的人被带走处理掉。井上合子被查出,被强行带上车拉走。合子要枝子把她的头发和挣的钱交给母亲,并告诉她母亲她在支那死得很体面。慰安妇们又转移了,在船上和另一队慰安妇相遇。顺善发现她女儿文姬也在慰安妇队伍里,她哭求放了女儿,遭到一顿毒打。一个日军上尉救了她们母女,但上尉在得知自己的女儿在汉城被人推下河中淹死后,满腔怒火冲向文姬。顺善忍无可忍,举起军刀砍向上尉。上尉被砍死,顺善母女在日军的机枪声中跃入江中。又到了目的地,一位战场立功的军曹一定要日本女人“慰安”,74分队只有生病的枝子一个日本人。枝子拖着病体躺在草铺上。军曹突然发现,他自己身下的女人竟是自己的妹妹,他发出了歇斯底里的吼叫。战斗进行得很激烈,慰安妇们也编入了作战部队,进入战火纷飞的阵地。日军大佐伊东太郎下令组织敢死队。敢死队要求赴死前让军妓们“慰安”,伊东下令:这是慰安妇最后一次“工作”,“工作”完后,全部消灭。淑华带着慰安妇们奋起反抗,她们杀死弹药库守卫人员,想炸毁弹药库,但没有成功。执法队赶来押解慰安妇,时值战斗紧急,敢死队提前上前线。池田奉命来消灭慰安妇,被炮弹炸伤,手持手榴弹冲进。慰安妇们顿时醒悟,踩过负伤的池田,冲出隐蔽所。淑华她们冲向弹药库,把弹药库炸毁。慰安妇们又跑向中国阵地。枪声在她们身后响起,她们纷纷中弹倒下。在炮火的硝烟中,于淑华也终于栽倒了……
1990年
导赏:《北京,你早》是由张暖忻导演的一部反映北京市民生活状态的电影。该片以北京公共交通行业的基层劳动者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几位年轻人在时代浪潮中的职业选择与命运起伏,展现了个体在社会转型期的困惑与追求,以及对传统伦理的依归。影片的叙事结构并不复杂,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过一系列日常生活的琐事,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内心世界。这种贴近现实生活的叙事方式,使得影片具有了一种生活流的风格,它轻松、流畅、平和、潇洒,超脱,给观众以会心的感受。张暖忻导演在影片中追求的是一种纪实风格的散文式影片,其中带有幽默感和轻喜剧色彩,使得影片在展现生活的真实性的同时,也不失娱乐性。在视觉风格上,影片力求真实和自然。全部采用实景拍摄,并运用自然光效处理照明,使得影片的色调淡雅和谐,总体产生一种灰色调的感觉。这种风格不仅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也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生活的平淡与朴素。影片的造型语言和镜头处理具有潜在的象征和隐喻,使得影片在形式上既精心设计又不露痕迹,给人以天然浑成之感。声音构成上,影片同样追求接近生活、自然的声音效果,多选用生活音响,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沉浸在影片所营造的氛围中。片头和片尾使用的音乐平和超脱,轻松,包容着潜在的深情,与影片的整体风格相得益彰。影片的人物塑造是其最大的亮点。邹永强、王朗、克克和艾红这四个角色各具特色,他们代表了北京当代小青年的共性,同时又有各自的个性。这些角色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改革开放时代北京市民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他们的故事,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他们的苦恼、向往和追求,也是那个时代的大主题。影片通过这些人物的生活际遇,展现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画,同时也体现了导演对这些普通人的赞美、慰藉和颂扬。《北京,你早》不仅是一部反映时代变革的电影,更是一部深刻探讨人性和社会价值的作品。它以其真实、细腻的叙事,朴素、自然的视觉效果,以及深刻、多维的人物塑造,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编辑: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