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滨

有片源
2022年
导赏:《海的尽头是草原》是由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尔冬升以流畅细腻的镜头,呈现了内蒙古自治区广袤壮美的自然空间,讲述了杜思珩与草原上萨仁娜、那木汗一家人的感人故事,表达了对草原上人与人之间质朴真诚情感的崇敬,对人性至善的热烈赞许和民族团结的深情歌颂,是感人至深的经典之作。影片以倒叙展开,母亲弥留之际的执念敦促杜思瀚踏上追寻之旅;伴随插叙,靠众人口中的描述和对妹妹的回忆拼凑起完整的故事,双线并行,故事脉络渐渐清晰,同时悬而未决的问题亦为观众留下悬念和想象空间。杜思瀚对妹妹的追寻,既是对母亲遗愿的一种完成,也是对自己即将走到终点的生命的一种交代。老人临终之前难以摆脱执念,悔恨不已,身为哥哥的他何尝不是多年来难逃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的牵挂。人到暮年,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草原上的重遇和坦白让杜思瀚终于实现了自我救赎,儿孙满堂的妹妹也早已释怀,亲情终于达成和解。影片以自然清新的镜头语言描绘了草原上民族生活的画卷,与细腻的情感呈现交相辉映。杜思珩追赶伊德尔却遭遇沙尘暴,瘫倒在地陷入无助,儿时父亲的离去和此时伊德尔的归来以并列蒙太奇的方式呈现父爱以别样的方式回归;马背上的追逐戏以优秀的移动摄影呈现寻找的紧迫感,使观众一同为之牵动心弦;那木汗为救马正元和杜思珩而身陷流沙后,鸿格尔独坐坡上奏乐的场景使两个家庭失子的悲怆再次重叠,亦是对“人和动物都有自己的命,这些都是天意”的哀叹。《海的尽头是草原》的镜头之下不仅是草原辽阔壮美的自然空间,令人心驰神往;更真诚呈现了内蒙古自治区牧民淳朴善良的性格和真实而祥和生存状态,是对民族之间互融互通、团结友爱的赞颂。导演以平实的手法记录蒙古族传统结婚场面,伴着悠长的民歌,长辈的祝福使人潸然泪下;那木汗和巴图、那日苏、鸿格尔兄弟四人骑马快意驰骋尽显草原男儿的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同时,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大自然的残酷性并没有折损蒙古族人民乐观坚韧的天性,萨仁娜对杜思珩无私的付出与包容甚至是亲生之子的牺牲,体现了超越血脉的亲情之爱。百岁的萨仁娜得知兄妹俩的母亲在前一天去世的消息后老泪纵横,在辽阔的草原上为她祈福祭奠。远望天边,日落下杜思珩的哼唱与萨仁娜深沉的独白在此时达成艺术的共鸣,“终有一天我们会见面的”这一句代表的不仅是超越生死的爱,更是生命的延续和一曲轮回。命运的捉弄之下,两位母亲养育了同一个女儿,既是对萨仁娜博爱和悲悯之心的崇高敬意,也是对人性至善和大爱无疆的深情歌颂,对始终奋发向上的民族生命力的无限景仰。(编辑:刘若能)
2018年
血十三
血十三

演员(饰 刘洋)/

导演:李聆聪/
播放正片
2012年
导赏:《飞越老人院》是一部由张杨执导,以老年人生活为题材的电影。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老年群体生活状态的深刻描绘,更是对生命意义和代际沟通的深情探讨。影片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情节和人物,展现了老年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与渴望,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影片的故事起始于一个看似荒诞却充满深意的设定:一群老人从老人院“飞越”而出,踏上了一段寻找自我和快乐的旅程。这个设定本身就是对传统养老观念的一种挑战和颠覆。在老人院这个封闭的空间里,老人们的日常被安排得井井有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却被忽视。影片通过老人们的“出逃”行为,展现了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种对生命活力的展现,是对老年人精神世界的一次深刻挖掘。影片中的老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心结。老周,由资深导演吴天明饰演,是一个身患重病却对生活充满热情的老人。他的行为和态度影响了其他老人,尤其是老葛。老葛的角色由许还山扮演,他的转变象征着老年人在面对生命终结时的觉醒和重生。这些角色的塑造,不仅展现了个体的生命历程,也反映了老年人群体的普遍状态。影片的叙事结构巧妙,通过老人们的“飞越”行为,将他们的个人故事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丰富多彩的老年生活画卷。影片中的三个节目——麻将、照镜子和日出,都是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隐喻。麻将象征着老年人的社交需求,照镜子则是对自我认知的反思,而日出则代表着希望和新生。这些节目不仅是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的表达,也是他们对生命意义的探索。而该片的情感深度正在于它对老年人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老人们的孤独、渴望、恐惧和希望都被真实地展现出来。影片没有简单地将老年人描绘为需要同情和帮助的对象,而是将他们塑造为有情感、有追求、有尊严的个体。这种对老年人的尊重和理解,是影片最打动人心的地方。《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它以老年人的生活为背景,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自由的价值和代际沟通的重要性。(编辑:赵敏)
2009年
2008年
仁枪
仁枪

演员/

导演:萧峰/
类型:剧情/
2003年
导赏:《卡拉是条狗》是路学长导演的一部深刻反映现实生活的力作。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风格,通过小人物“老二”的生活轨迹,展现了都市边缘人群的生存困境和精神挣扎。影片不仅仅是对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的描绘,更是对整个社会底层生态的深刻剖析。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而富有张力,通过老二为了找回爱犬卡拉而四处奔波的经历,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老二的形象,由葛优精湛地演绎出来,成为了中国城市平民的一个缩影。他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从他身上,观众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感受到现实生活的重压。影片中的卡拉,不仅是老二情感的寄托,更是他自我价值的象征。当卡拉丢失,老二的焦虑和绝望被推至顶点,他为了找回卡拉不惜一切代价,这一过程象征着他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确认。影片通过这一事件,展现了小人物在现代社会中的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状态。《卡拉是条狗》以其冷静而残酷的摄影风格,关注了一个失意中年男人的生活。但导演并没有简单地描绘老二的不幸,而是通过他的经历,展现了社会底层人物在现实面前的无力感和挣扎。影片的光影和色彩运用极具特色,阴暗的色调和压抑的光影,不仅营造了一种沉重的氛围,也象征了主人公内心的困境。影片中的北京胡同、四合院和狗市,都以一种近乎纪录片的方式呈现,使得影片的现实感更加强烈。这些环境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老北京的风情,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给普通人带来的影响。《卡拉是条狗》是一部值得深思的电影。它不仅展现了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更是对现代社会的一次深刻反思。影片以其真实的叙事、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主题,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认可。这部电影是对现实主义电影的一次成功探索,也是对中国电影艺术的一次重要贡献。(编辑:赵敏)
2000年
导赏:《西洋镜》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讲述了1905年,任景丰和刘京伦拍摄中国首部电影《定军山》的故事,艺术地再现了近百年前中国人的生活,展示了电影初次传入中国时被称为“西洋镜”的社会风貌,也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中国电影一经问世,就有着鲜明的民族特点,中国人看电影的状态也独具一格,有的人拎着鸟笼、携着茶饮就来看电影了。再看影片本身,戏曲、相声、婚嫁、长城下的万里山河,这是影片《西洋镜》中刘京伦在片末放映的片子。实际上,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也正是出自丰泰照相馆的、拍摄谭鑫培舞戏的一段影像。导演以幽默风趣的叙述方式,讲述了一群老北京普通市民悠闲自得的生活。摄影术,这个神奇的观察世界的工具,推使本就隐隐渴望改变的中国人骤然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们从平静的生活中寻找乐趣,凭借对新颖娱乐形式的敏感和热爱,拍出了中国的第一部影片。导演在开篇就展示了刘京伦流连忘返于留声机的画面,但他不止于此,对照相术的熟练操控、对西洋活动影像的钻研,都凸显出一个人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好奇心和灵性。当刘京伦闯入雷门那半圆形的新式舞台上时,《工厂大门》的投影照在刘京伦脸上、背上,被活动影像包围的他慌手慌脚地伸手企图抓到银幕上正在移动的“人”,让人捧腹大笑的同时也真切感知到当时中国技术落后的面貌。回到照相馆后,刘京伦在自己搭建的简陋“洞穴”中,用煤油灯投影贴片小人,再利用脚踏车发电,最后将试验出的原理改良成幻灯片式的放映机,终使图片动了起来。摄影在拍摄刘京伦“揭秘”电影奥秘的时候,采用奇妙的角度,以俏皮的拍摄巧思来表现刘京伦第一次看见活动照相机时的疑惑与不解,刘京伦将脸凑到镜头前端详,此时的画面是照相机镜头中因为不断靠近而被凸透镜反射变形的脸,正如影像与现实“记录-被记录”的关系一样,真假难辨、虚实难分。此外,影片的光影色调也极为考究,比如,导演选择以古典主义的油画式打光,来凸显谭小姐的儒雅与明媚。可以说,导演以一个“迷影”的身份,向古老的中国溯源,在中西方文明映射彼此的同时,又反映了上世纪初老北京的风土人情、平民生活的琐碎细节,是一部兼具观赏娱乐性和文献价值的佳作。(编辑:王斯笳)
1997年
导赏:《甲方乙方》是一部由冯小刚导演的具有浓厚本土性文化色彩的喜剧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你不是一个俗人》。由主演葛优、刘蓓、何冰、李琦等饰演的角色,呈现了市井百态小人物的温馨感动,成为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四个年轻人从造梦者,最后成为圆梦者,最初以盈利为目的,最后以慈善为信念。影片采用“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六个不同的小品式段子代表了六种不同阶层的人的梦想,而这正是影片的弧光,表现出小人物的生命哲学。《甲方乙方》既契合了当时的时代氛围,也体现出冯小刚电影的独特气质,兼具讽刺与幽默,既有现实主义又有夸张手法,对社会问题作出深刻揭示的同时情感依旧细腻入微。从《甲方乙方》开始,冯小刚凭借独特才华和深厚文化底蕴,创造了极为特别的“冯氏幽默”,一种“大荒诞,小真实”的荒诞美学。这部影片正是用幽默喜剧的方式折射出人们不懂得珍惜当下生活、人际冷漠的一面,而荒诞中同样有着真实的生活和人情冷暖。冯小刚将市井小人物的温暖感动以一种平淡的叙述方式传递的如此真切,同时,又将严肃而略显戏谑的社会主题以一种看似幽默诙谐的表现方式传递给观众。《甲方乙方》这种小品式俗套的逗乐形式和杂耍式戏剧张力的影片的出现,无疑是中国喜剧电影的一大进步,而在给予国产喜剧频繁笑点的同时,也蕴含着强大的人文关怀的社会表达。影片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取得了巧妙的平衡,不仅斩获了第21届百花奖三大奖(最佳故事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更夺得1998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同时,《甲方乙方》作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为中国观众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中国内地电影开始具有明确的电影档期的概念,进而加速了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步伐。“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甲方乙方》台词),这便是贺岁档的意义。(编辑:赵敏)
1995年
导赏:《天生胆小》是一部融合了喜剧和运动元素的犯罪剧情片,由热门电视剧导演彦小追执导,冯小刚编剧。葛优、谢园、梁天三人因在多部影视作品中的合作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人称“喜剧三剑客”,《天生胆小》是他们三个的“合体之作”。梁天饰演的吴小辉是影片的核心人物,他作为一名退伍军人,被分配到派出所工作,却因天生胆小而自感不适。梁天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将吴小辉的玩世不恭与内心的脆弱展现得淋漓尽致。从最初的逃避到后来的勇敢担当,吴小辉的成长轨迹是影片最生动的部分。葛优饰演的管所长,是吴小辉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推手。他性格直爽,做事雷厉风行,以破三个案子为条件,让吴小辉看到了希望,也激发了他的潜能。葛优的表演自然流畅,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幽默与温情。谢园饰演的刑满释放犯马强,以其义举帮助吴小辉完成了第二件案子,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与感恩。谢园通过细腻的表演,将马强内心的矛盾、挣扎与转变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对这个角色产生了深刻的共鸣。凭借在《天生胆小》中的出色表现,他获得了第1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配角奖。全片在紧张的剧情推进中不失娱乐性和层次感,主人公吴小辉被设置了“破三个案子”的明确目标,这一设定带有很强的游戏性。它像是一个关卡挑战,每个案子的解决都是通往下一关的关键。而从案件设计上来看,每个都充满了意外和反转,也让角色之间发生戏剧性的互动。此外,电影的场景设置在北京的街头巷尾,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球迷骚乱的混乱场面,还是河边散步的宁静时光,都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年北京的夏天。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城市的喧嚣与宁静、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冷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独特的90年代氛围。(编辑:明慧)
剧情:  江南水乡偏僻的村庄,一座老式的宅院里,下肢瘫痪多年的孤寡老太太,独守着祖上留下的一块大砚台,打发着难耐的时光。天井中的这块大石砚,光滑锃亮,大得足以睡两三个人。一个老古董师被这砚床吸引,经常来看望老太太,劝她卖了砚床,到大城市去治病。久而久之,老古董师成了老太太与外界唯一的联系。老人不肯卖砚床,他就不厌其烦地一次次来。他给老人带来了轮椅,带来外面的消息。他每次到来,都勾起老女人对往事的回忆,使她深深沉浸在年轻时两个男人带给她的欢乐与痛苦中。   年轻貌美的她嫁给了村中富户吴家的独生子,过起了无所事事悠闲自得的少奶奶生活。吴家少爷对她很好,教她跳舞,为她化妆、照相,俩人相亲相爱。美中不足的是,他们结婚一年多了,还没有怀孕。老爷怪他们没给吴家留下香火,甚至要取消少爷继承家产的权利。少爷为此不知吃了多少补药,少奶奶每日捣药、煎药,服侍少爷吃药,可不见一丝效果。两人终日叹息。 一日少爷突然想出一个办法,他想让妻子同年轻厚道的男仆人阿根生个孩子。少奶奶虽然不愿意,但也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含着屈辱同意了。她从阿根身上尝到了一个真正男人所给予的欢乐。可她仍没有同阿根怀上孩子,渐渐地少爷开始嫌弃她,她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她记得丈夫说过的话:不难为阿根,只是将他打发走。她怀着矛盾的心情要阿根走。阿根走之前,他俩终于忍不住相互间的吸引,在砚床上相拥在一起。不料这一幕被少爷看到了。他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对阿根下了毒手。 吃补药太多的少爷三十岁就死了,少奶奶守寡、守着这砚床至今,她的远房侄媳妇照料她的饮食起居。侄媳妇一直暗算着想把砚床卖个好价钱。她背着老人找来了收古董的人,他们将巨大的砚床搬开,人们被眼前所看到的惊呆了:一副森森的白骨压在砚床下。 在搬开砚床的同时老太太咽气了。她守着这个秘密、守着带给她片刻欢乐的男人——阿根的尸骨过了大半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