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文·勒鲁瓦

Mervyn LeRoy

有片源
1951年
剧情:    罗马尼禄皇帝在位时,指挥官马可士将军大胜而回,和利吉国在罗马的人质丽吉儿公主一见钟情,尼禄遂将丽吉儿赏给维将军,未料丽吉却是基督徒,与马可士将军主张以征服和屠杀一统天下的理念,在心灵上无法沟通,遂逃离。   为追回丽吉儿,马可士将军寻至基督徒秘密集会处,初闻彼得关于基督的说教,回程再见到丽吉儿时,虽然此时两人已相爱,但对基督的精神仍感迷感。在回皇宫时碰上疯狂的尼禄为建尼禄之城而焚烧罗马城,马可士将军赶回火场,救出丽吉儿,并率领民众突围,难民涌入皇宫,皇后嫉妒马可士将军对丽吉儿的爱,怂勇禄将焚城之罪嫁祸基督徒,将捕获的基督徒或喂猛狮或钉十字架或烈火焚烧。圣彼得亦被钉十字架而亡,但所有的基督徒均高唱圣歌就义,马可士将军当场揭发真相,罗马大军反正,尼禄自杀结束暴行。     片长171分的豪华巨制,时代背景是古罗马帝国。彼得·乌斯蒂诺夫饰演妒忌心很重的昏君尼罗王,他因为嫉妒将军罗伯特·泰勒爱上了信仰耶稣基督的黛博拉·寇儿,竟然将他们送去喂狮子作为罚。此举导致罗马的民众大为反感,纷纷起来反抗暴君,最后整个罗马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默夫云·莱罗依导演的本片将全部精力都放在盛大的场面和雄伟的布景展示上,剧本的内容相对显得平凡乏味,某些片段且有冷场出现。不过尼罗王的表演仍是相当出色的。
1943年
1942年
1940年
1939年
导赏:那《飞越彩虹》的歌声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儿童在纯真和童趣中成长。当朱迪·加兰饰演的多萝西站在黑白画面的堪萨斯农场唱出这首世纪金曲时,银幕内外的魔法便悄然启动——镜头一转,飓风裹挟着木屋腾空而起,少女坠入翡翠城绚烂的彩色世界。故事用三个奇幻伙伴——渴望智慧的稻草人、追寻真心的铁皮人、需要勇气的狮子——具象化了人类最本质的精神追求。有趣的是,这些角色在旅途中早已展现出他们渴求的品质:稻草人屡出妙计,铁皮人常为同伴落泪,狮子总在危难时挺身而出。这种“求而不知已有”的设定,恰似孩童在成长中忽视内在力量、执着向外寻求肯定的心理状态。当奥兹国大巫师最终以象征性的道具(稻草人的文凭、铁皮人的心形钟表、狮子的勇气勋章)满足他们时,影片完成了对成人世界规则的戏谑解构——真正的成长从来不是被授予的勋章,而是自我认知的觉醒。作为好莱坞歌舞片的里程碑,《绿野仙踪》将音乐叙事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度。主题曲《飞越彩虹》不仅是多萝西的愿望投射,更搭建起现实与幻境的桥梁:在堪萨斯农场的版本是孤独的独白,进入奥兹国后则化作集体狂欢的变奏曲。同时,影片通过黑白与彩色的视觉对撞,构建出充满哲学意味的叙事结构。现实中的堪萨斯是灰暗单调的,多萝西的苦恼(小狗托托被邻居威胁、家人忽视她的恐惧)在成人眼中只是孩童的“无理取闹”。而当龙卷风将她带入奥兹国,翡翠城过度饱和的绿色、西方女巫领域的阴郁紫调、南方女巫国度的温暖金辉,则构建出宛如情感光谱的视觉体系。这种双重世界的设定,精准捕捉了儿童在现实困境与精神成长之间的摇摆:他们既渴望逃离成人世界的规训,又需要借由冒险确认对家园的依恋。每个孩子心中都有一座翡翠城,那里藏着对抗现实荒芜的勇气与智慧。正如奥兹国大巫师那充满机锋的箴言:“真正的魔法不在我的气球里,而在你们走过的黄砖路上。”这部电影的伟大,在于它让所有观众都成为了多萝西:我们终将明白,穿越风暴后的成长,不过是学会看见自己早已拥有的光芒。(编辑:明慧)
1933年
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