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德琳·勒博

Madeleine LeBeau

有片源
1963年
剧情: 电影导演古依多驾着车,爬行般的缓缓移动着,他注视着窗外,产生了幻觉:他的躯体化做一股蒸气逸出车外,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翱翔……电灯陡地开亮,惊醒了古依多,原来是医生和护士来为他做检查。这是一个温泉疗养地,古依多在此进行电影剧本的构思。古依多来到火车站,一个装扮艳丽的性感女人朝他走来,她叫卡尔拉。   他们来到旅馆,一进房,古依多便急不可待地抱住了卡尔拉……古依多回到摄制组,一些女明星的代理人和一群记者围着他,使他不得安宁。入夜,魔术师莫里斯做“传心术”表演,选中了古依多,古依多被带回了童年在乡村别墅度过的时光……深夜,古依多回到旅馆,守门人告诉他,他的妻子打来了两次电话。古依多拨通罗马的电话,本想只做一个礼貌性的问候,不料妻子对他不太放心,他便顺水推舟邀露易莎到温泉来。当古依多疲乏地回到卧室,幻觉又出现了。那位在他灵感中出现过的美若天使的少女出现了,她说她叫克劳迪娅。周围静悄悄的,仍是一片虚幻气氛。克劳迪娅和古依多热烈地吻着。恰在这时电话铃响了,遐想被打断,是卡尔拉,她说她病了。古依多急忙赶去,见到卡尔拉半裸着身体躺在床上,他轻轻地抚摸她,深深地陶醉了……古依多随即想起一段少年时的往事。一次,有人提议去看一个叫莎拉吉娜的流浪女人,他们来到一个废弃的碉堡前,一个男孩放下钱,莎拉吉娜捡起钱数了数,然后背对着孩子们,像发情的动物那样撅起臀部,把裙子向上撩到腰间。孩子们正看得出神,突然教会学监来了,大家四处奔跑……   妻子露易莎来后,古依多邀请大家去参观摄影场搭制的火箭发射台,向人们介绍了他即将开拍的影片。几天后,影片却停止了拍摄,布景不得不拆除。古依多坐在返回的列车上,把目光停留在露易莎身上,露易莎也盯着他,他俩仿佛用目光互相盘查……古伊多的眼里出现了魔术师莫里斯,他的魔棍一挥,少年古依多领头,后面依次排成“轮舞”行列,那是古依多一生中接触过的所有女人:母亲、妻子、情妇、风骚舞女……还有父亲、监制人、主教、老年绅士、马戏班小乐队。他们汇集在一起,似乎奔向同一个目标……此时,车轮正发出响亮有力、不可阻挡的隆隆声。81/2意指费里尼的电影作品。在此前他单独拍摄了六部电影,并与别人合拍了三部电影(每部算作1/2)。
1942年
导赏:《卡萨布兰卡》表面上讲述了一个让人伤感的爱情故事,实际是一部高扬爱国主义、反对法西斯战争的影片,顺应了时代潮流,公映后,取得巨大成功,在世界范围内有了凝聚反法西斯力量,增强民众凝聚力的影响。影片中有这样的一幕:群众喝酒到了尽情处高唱着《马赛曲》,男主角里克和维克多正在交谈,同时德国纳粹军官们唱着军国主义法西斯的歌曲,这时候里克内心的爱国主义强大敏感起来,他用眼神默许山姆继续弹奏《马赛曲》,而维克多进行激情的指挥,这时候民众的爱国激情被调动起来,歌声越来越激昂,把纳粹军官们的法西斯歌曲掩盖下去,此时的画面让现场的老人和青年人都情绪激扬、振奋,就连妓女们也流着眼泪,这一幕幕让人荡气回肠,团结、正义、爱国的画面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感人至深。这是影片的一个高潮所在,这个高唱《马赛曲》的画面也久久地印观众的脑海中。影片的结尾,里克加入了反法西斯战争的阵营,德国少校特拉斯命丧黄泉,预示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事业必然胜利,影片必将激励世界上无数反法西斯战士和广大人民群众。影片将人物的悲欢离合和时代的风云事件相融合,直击人物的心灵深处,很好地向观众诠释了爱的真谛:真爱不是拥有,而是彼此成就。影片的文化辐射力持续至今。1980年代贝蒂·希金斯的同名歌曲《卡萨布兰卡》,以汽车影院中的观影回忆重构了战地浪漫,使新一代观众通过音乐重返里克酒吧的吊扇光影之间。摩洛哥达尔贝达虽已恢复本名,却因电影成为全球影迷的“朝圣之地”,当地重建的“里克咖啡馆”日均接待数百游客。正如《时代》杂志所评:“它既是1940年代的战时寓言,也是所有时代的爱情隐喻——在破碎世界里,我们永远需要相信某个角落正奏响《马赛曲》。”(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