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华

Choui Khoua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电影《蓝色的花》根据李国文的获奖同名中篇小说改编,生动地表达了党和人民的血肉关系,热情颂扬了革命战士铁骨铮铮的高尚情操,以及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导演水华在创作生涯晚期又一次施展了自己的艺术特长,以细腻抒情的笔触、工笔重彩地塑造了伊汝、妞妞、郭大娘、毕部长等“熟悉的陌生人”。塑造人物十分重要的一点,要使人物凝聚着时代的投影,照见出时代的风云。《蓝色的花》中,情节所显示出的时间跨度是十分惊人的——自抗日战争起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止。熔四十年风风雨雨,四十年兴衰遭际于一炉。正是这种向历史纵深的执着开掘,使影片的立意一下跃出了伊汝个人的狭小天地,具有了更为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规模。只有具备了这种高瞻远瞩的历史思考,人物命运才能紧紧地扣住时代脉搏。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才能深刻地反映出历史的经验教训,趋势和必然。这就是为什么同类题材的影片近几年已经拍了不少,而这束《蓝色的花》仍能给人以新意——新的思考和新的启示的重要原因。有了深邃的立意,就有了一种凝聚的力量。即使是长达四十余年众多、零散的意象,都全被这种力量,综合一处、浑然一体。但这中间有一个重要条件,即综合必须以情感为轴线。正如刘鳃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水华导演是深谙这一创作奥妙的。他们在影片中,巧妙地把军民、干群、夫妻等各种感情扭结到一起,贯串始终,而且表现得炽热、浓烈。这样,尽管它从情节脉络上是片断的、不连贯的,但形散神不散,自始至终,都能紧扣观众心弦。(编辑:大陆)
1981年
导赏:《伤逝》作为鲁迅唯一一部爱情小说在文学领域享有极高的赞誉,也成为众多艺术家争相改编的宝贵素材。从立意上看,“伤逝”是悲悼、悔恨失去的东西。导致“伤逝”悲剧的不仅有封建伦理道德,也有缺损的爱情观、经济的困顿。从小说到电影,自1958年第一部《伤逝》改编作品诞生,《伤逝》开始被广泛改编。在众多改编作品中,水华导演的电影《伤逝》是最具影响力和艺术价值的一部。这部作品是水华导演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而改编的同名电影,水华导演对原著文化价值的深度研读,成就了电影《伤逝》银幕呈现的成功,也斩获了多项大奖。从小说到水华导演电影《伤逝》的改编是一种誊写式改编,这“通常被认为是最忠实于原著的改编”。它“保留原著中绝大部分故事元素,只删除或增加很少部分元素,改动幅度很小”。电影《伤逝》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原著的忠实呈现,更在于其对于电影艺术价值的坚守和追求。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应该具有更高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尤其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重提电影的“文学性”,唤起人们对于电影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的重视,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电影为了取得票房的胜利,往往会过于注重画面和娱乐效果,而忽略了对电影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深入挖掘。然而,电影《伤逝》却能够在保持艺术性的同时,赢得观众的喜爱和认可。这得益于导演对原著的深入理解和挖掘,以及对电影艺术的独特见解和执着追求。(编辑:婧怡)
1965年
剧情: 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带领游击队下山,营救江姐。她拦劫了押送江姐去重庆的囚车,但狡猾的敌人已将江姐从水路押走,囚车里是可耻的叛徒甫志高,双枪老太婆当即处决了这个卑鄙的家伙。   江姐被押往重庆,敌人妄想在江姐身上打开缺口,获得重庆地下党的线索。无数次的审讯,日日夜夜的酷刑,江姐的身体被摧残着,但是江姐以顽强的意志反击了敌人,保卫了党组织。   在监狱中,许云峰和江姐还带领难友们,同敌人展开了英勇不屈的斗争。1949年4月,我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了南京。随着形势的发展,国民党加紧迫害被囚在重庆狱中的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他们把许云峰囚在一座阴森的地牢里,企图将他和狱中的其他难友隔离开来。解放军日益逼近四川,敌人预谋屠杀狱中的共产党人,狱中的党组织积极地策划着越狱行动。    为了尽快与狱外党组织取得联系,在狱中做杂工的老犯人、疯老头华子良主动接受了这个任务——华子良在15年前是华蓥山区的党委书记,被捕后他接受党的指示,利用陪法场的机会,佯装疯子,蒙混了敌人,长期隐蔽下来。华子良借与敌人一起去买菜的机会,机智地与狱外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把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带回狱中,交给江姐。许云峰虽然被禁锢在黑暗潮湿的地牢里,但他用尽全力,日以继夜地用带着镣铐的手,挖开了狱墙的砖石,为同志们越狱突围准备了洞口。   敌人在死亡前夕疯狂屠杀政治犯,江姐和许云峰被敌人杀害了;华子良率领难友通过许云峰留下的地洞,冲出牢狱,与前来接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及华蓥山游击队员们会师,这时,华子良也与分别15年的老伴、华蓥山游击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团聚。
1961年
导赏:《革命家庭》是水华导演于1961年执导的经典革命题材影片,该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将一个共产党员家庭在革命斗争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制作水准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故事改编自陶承口述、何家栋与赵洁执笔的自传体小说《我的一家》,聚焦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家庭——江梅清和周莲一家。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艰难困境时,依然坚守信仰,进行对敌地下斗争,甘愿牺牲小家的幸福换取千千万万家庭的平安。影片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描摹这个五口之家的悲欢离合,呈现母亲周莲在革命过程中人格的转变与成长,深刻揭示了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讴歌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亲情与挚爱。简洁凝练的镜头,考究的构图,朴实又不失生活质感的布景,既尊重了原作的现实,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世界。水华导演在《革命家庭》中延续了他对普通人在革命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的关注。于蓝饰演的周莲一开始是一个没有任何革命斗争精神的普通妇女,她满足于相夫教子的恬淡生活。孙道临饰演的江梅清温文尔雅、坚定不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革命者的崇高信仰和无私精神,周莲受到了丈夫的感召,爱国之心逐渐觉醒,不仅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党组织和家人的安全,显现出女性在革命道路上的坚韧与勇敢。影片将个人的成长置于时代的变迁之中,展现革命精神与家庭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革命画卷。(编辑:海边淡鼠)
1959年
1954年
土地
土地

导演/

导演:水华/
播放正片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