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mel Johnson

2007年
剧情: 在澳大利亚的内陆地区,有一间天主教修道院,神父史考利收养了不少的孤儿。16岁的马普斯是孤儿院里年龄最大的孩子,他调皮成性,让神父很是头疼。米斯提、史帕克和史匹特都是马普斯的好伙伴,因为他们四人都在同一个月出生,所以被称为“十二月男孩”。孤儿院里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被人领养走了,除了这四个男孩。他们渐渐地明白,随着他们年龄一年年的增加,被领养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孤儿院里的生活难免有些枯燥乏味,为了让这四个男孩见见从未见过的大海,也为了制造他们能被领养的机会,神父安排他们四个到偏僻的海滩度假,并委托一位退休的海军士官班迪麦克安斯先生代为照顾。这四个兴奋的孩子,快乐得如脱僵野马,尽情地享受他们的阳光夏日。在度假期间,四个男孩遇到了一对无法生育的年轻夫妇,得知他们打算领养一个孩子,男孩们的心中因为这一意外发现而重新燃起了希望。可是这对夫妇只打算领养一个孩子,而孩子们都不想错过这最后一次被领养的机会,甚至明争暗斗,彼此之间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敌意。而马普斯并不想参与这场斗争之中,他邂逅了美丽的少女露西。露西热情又大胆,这让情窦初开的马普斯心如鹿撞。马普斯和露西的恋情甜蜜而热烈,在这浪漫的夏日热情地盛开着……最后,男孩们的友情是否会因为领养风波而走向决裂呢?马普斯和露西的爱情随着假期的结束又将情归何处?这个夏天,这四个“十二月男孩”不仅度过了他们人生中第一个海滩假期,也领悟了友谊和爱情的真正涵义。
2006年
2004年
2002年
剧情: 20世纪初,澳大利亚政府针对原住民开始实施一项计划,把白人在那些部落里留下的混血子女强行从他们的土著母亲身边带走,遣送到摩尔河营地,将他们改造为英裔澳大利亚人。表面看起来,似乎只是为了以此培训出更多廉价劳动力,但实际上这项残酷的计划背后还隐藏着更阴险的目的。澳大利亚政府视土著为低等种族,必然要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生存法则下被淘汰、灭绝,为了“保护”他们,政府决定以此逐步“改良”他们的血统:这些已有白人血统的土著后裔除了将接受一系列“教育”之外,还被强迫与白人通婚。    在营地里,他们受到严厉的管制,被禁止使用土著语言和习俗,甚至被告知他们是没有父母的孩子。恶劣的生活条件更令他们身心饱受摧残。    14岁的莫莉无法忍受这非人的折磨,对母亲的思念更让她坚定了逃离的决心。她带着8岁的妹妹黛西和10岁的表妹格蕾西冒险逃出了营地,开始了长达1500英里的漫漫返家路。    莫莉只能依靠横贯西部的防兔篱笆勉强寻找故乡的方位。三个女孩沿着篱笆一步一步向着遥远的家乡走去,在这段三个月的征程中,她们以乞讨为生,得到了一些好心人的帮助,也不得不胆战心惊地躲避奉命追捕她们的穆都——讽刺的是,他也是一位土著。而这项计划的狂热支持者、以土著民保护人自居的政府官员内维尔更是勃然大怒,出动了警察全力搜索。最终格蕾西被抓走,莫莉和黛西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了家,并得到部落的保护。今天,两位80岁的老人依然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
2001年
剧情:  安德列(查理斯丁魏)和克莱儿(茱莉亚布拉克)相恋在风光绮丽的比利时,第二次大战拆散了这对鸳鸯;五十多年后,安德列太太过世三十年,他们在澳洲再度相遇,双方年龄都超已过七十岁,却再度墬入情网,且在彼此友谊之上发现智慧的增长及富饶的生命真谛…。       〈咏调回响〉    时间相隔五十年,唤起年轻时爱恋往事的美好记忆,名作家兼电影大师保罗考克斯于生命之秋再度点燃激情之火。随年龄的增长,理智更加成熟;描绘情感之事,面对错综复杂又更难理解之时,其结果也必更逼近真实。      漂亮表现今日与昨日50年的相互对映。一幕重拭浴室内镜面雾气的情景,分隔两个世界,令人十分感动。观众着迷于追逐这对情侣的约会地点、笑声,感染深情之余也有所期待,在和煦阳光下充满希望,祝福他们终能斯守来生。      当年轻恋人反覆约会,火车疾驶时的相互拥抱,时间从来不曾静止,双眸相望,远处传来的汽笛声,似乎在呜咽哀唱拆散着情侣的悲歌,剧本结构丰富紧凑、感人至深。老情人的情欲画面处理得非常棒,要求75岁高龄的妇人脱光衣服确实需要勇气,却能拍的丝丝入扣非常真实与不容易。      茱莉亚布拉克饰演克莱儿,将角色诠释的非常传神,楚楚可怜的模样、多愁善感的神韵,坦率的热情最教人为之感伤;泰利罗理士饰演她的丈夫,自满、冷漠、孤僻,不关心妻子、不解风情,是悲剧人物,让人心生怜悯与同情。      "回首念真情"追求宁静并将两个心灵紧紧的连接融合在一起,阐述对情感「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普世浪漫情怀。
1999年
1997年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