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霍恩比

Nick Hornby

2018年
2016年
2015年
导赏:《布鲁克林》是2015年由约翰·克劳利执导,西尔莎·罗南主演的一部美国新移民电影。影片改编自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影片获得了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影片用镜像方式叙述爱尔兰和布鲁克林两地。艾莉丝在爱尔兰小镇的生活显得局促而压抑,导演通过灰暗的色调、狭窄的街巷和艾莉丝在杂货店打工时遭遇的刻薄对待,勾勒出一个缺乏机会的社会环境。这种压抑感在艾莉丝与姐姐的对话中尤为明显,姐姐用一句“这里没有未来”发出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艾莉丝命运的预言。当艾莉丝踏上前往美国的旅程,导演用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移民的孤独与不适。船舱内的晕船场景、海关检查时的紧张、初到布鲁克林时的迷茫,这些细节都精准地捕捉了移民的普遍心理体验。影片构建了一组“异乡”与“原乡”的对峙关系。在异乡的布鲁克林,艾莉丝逐渐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她在百货公司的工作、夜校的学习、与托尼的恋情,都显示出她在新环境中获得的成长。导演巧妙地通过服装的变化来暗示人物的转变:从初到时保守的爱尔兰风格,到后来逐渐融入美国时尚。然而,当艾莉丝因姐姐去世重返爱尔兰时,影片进入了更为复杂的心理层面。家乡的舒适与熟悉、母亲的挽留、新追求者的出现,都成为她必须面对的诱惑。导演通过对比爱尔兰明媚的乡村风光与布鲁克林的都市景象,暗示了艾莉丝内心的挣扎。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艾莉丝与母亲的关系,这种亲情纽带既是温暖的慰藉,也是沉重的羁绊。最终,艾莉丝选择返回布鲁克林。这一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自我认同。她不再是那个怯生生的爱尔兰女孩,而是一个在异乡找到了归属感的独立女性。导演通过艾莉丝与杂货店老妇人的对话展现了这种成长:曾经的受害者如今能够从容地面对过去的阴影。《布鲁克林》的成功在于它没有将移民故事简单化。它既没有美化美国梦,也没有贬低故乡的价值,而是通过艾莉丝的视角,展现了移民经历的复杂性。影片中的布鲁克林既是一个真实的地理空间,也是一个隐喻,代表着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他者\"与\"自我\"的辩证关系。影片最终拆解了\"故乡\"与\"异乡\"的二元对立。当渡轮再次启航,大西洋不再是阻隔的鸿沟,而是流动的认同之海。(编辑:王梓苡)
2014年
2009年
剧情: 一个与少女的成长有关的青春故事,实则却是在暗示着经历了固守道德观念、拘谨束缚的战后调整,一切正在向着随后而至、更加无拘无束的10年光阴过度……让我们回到1961年,就像所有正在度过16岁花季年龄的少女一样,非常有吸引力且很聪明的女学生詹妮(凯芮・穆里根饰)在面对即将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的转变时,显然要比其他同龄的女孩更加地泰然自若一些,因为她早就在父母的首肯下安排好了未来的一切--考上牛津大学,然后成为一个高贵优雅的魅力女人。源于青春期所特有的沉闷与压抑,几乎让她感到窒息,詹妮似乎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女人了。 有一个聪明且懂得融会贯通的脑瓜,是得天独厚的天赋,更何况詹妮还是一个非常用功的好学生,除了拉丁语之外,她门门功课都是第一,也难怪她很快就成为学校老师心中的天之骄女了……就连詹妮的父母杰克(阿尔弗雷德・莫里纳饰)和玛乔里(卡拉・希默饰)也深信,自己的女儿肯定能够如愿考上牛津大学继续进修。 然而就在一个让人愁眉不展的雨天里,詹妮在伦敦近郊的平静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30来岁、看起来与詹妮完全不合称的追求者突然闯进了她的生活--大卫(彼得・萨斯加德饰)拥有着他这个年龄的英国男人所特有的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进退自如以及生存的智慧,一下子就把詹妮的另外一个仰慕者、说话都不大利索的同学格雷厄姆(马修・比尔德饰)三振出局了。而且詹妮还惊讶地发现,大卫毫不费力的就突破了她那相对保守的父母的阻碍,他们接受了这个犹太男人成为自己16岁女儿的男友的提议。 大卫将詹妮带进了一个结合着诱惑和古典音乐的全新世界里,然后到了晚上就与他那非常有魅力的朋友兼合作搭档丹尼(多米尼克・库珀饰)以及丹尼的女朋友--美丽却空洞的海伦(罗莎曼德・派克饰)共进晚餐。大卫用自己的方式取代了詹妮那过于传统的教育体系,一次又一次把她从学校接出来,开着跑车带她去参加艺术品拍卖会和烟雾弥漫的俱乐部。 詹妮的17岁生日即将来临,大卫找到了一个非常有独创意味的借口,继而在里面加进了一些小谄媚和无伤大雅的小谎话,竟然令詹妮的父母同意他把他们的女儿带到巴黎去过生日……然而杰克和玛乔里所不知道的是,詹妮已经选好了她失去童贞的地点和时间,她将不再是那个人事不知的单纯女孩了。本来,詹妮才华横溢,足以进入她梦寐以求的牛津大学,如今她却受到了另外一种可能性的诱惑--大卫的到来,到底是在重塑詹妮,还是要彻底地毁掉她?
2005年
2002年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