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东尼

Tony Hope

有片源
1984年
导赏: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与《半生缘》。许鞍华于1984年接受李焯桃采访时表示,改编《倾城之恋》,“是因为《倾城之恋》讲香港”。而在她的自述文章《谈〈倾城之恋>》中,对这一原因作了进一步阐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香港。拍一部以过去的时代做背景的电影,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挑战。许鞍华通过重新讲述张爱玲提供的“香港故事”,参与到重塑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实践之中,《倾城之恋》以外来者的眼光记述香港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无形中增添了本土叙述的历史深度,同时最终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怀旧浪潮的最终指向与历史坐标。电影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许鞍华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苍凉的氛围。影片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展开,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中对白流苏的塑造,既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韧,又不失女性的柔弱和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倾城之恋》中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动乱的环境,战争成全了故事中人的恋情。就题材而言,它十分符合许鞍华一贯的主题特色——乱世中人的生存状况。《倾城之恋》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张爱玲作品的忠实呈现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电影不仅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更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学改编,也是对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影像诠释。(编辑:赵敏)
1982年
1980年
1977年
1976年
剧情:版本一 陈星(陈星 饰)和嘉伦(梁嘉伦 饰)是童年时的好友,两人经常在一起玩“兵抓贼”的游戏,长大后嘉伦当了一名警察,而陈星则举家移民,两人再也没见过面。陈星和哥哥是阿姆斯特丹的毒品巨头,他们专做“跳灰”生意——毒品零售。一天哥哥遭仇家枪杀,陈星查得幕后主谋乃香港董姓商人,于是回港准备复仇。同时,香港警方也接到国际刑警的指示,要求介入此案,而负责此案的恰恰就是嘉和。陈星和嘉伦在调查董姓商人时不期而遇,多年后好友重逢,两人都感慨万千。两人现在一个混黑道,一个当警察,兄弟情能否继续? 版本二 嘉伦和星以及芳芳,小敏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小时候他们住在同一个村落里,爱玩“点指兵兵”的游戏,嘉伦总是做警察,而星总是作匪,随着年岁的推移,小伙伴们都长大了,也逐渐分离,各自踏上了不同的命运轨迹。而人生却真如游戏中所预示的一样,嘉伦成了一名警察,星成了一名匪。在阿姆斯特丹,华人贩毒头子被暗杀,由于死者是香港人,国际刑警求港方合作调查。而死者的弟弟(星)也立即飞回香港对杀死自己哥哥的仇家姓董的商人进行报复。香港警方委派反毒组警长嘉伦负责此案。他胆识过人,为了严惩毒犯,他不顾董姓商人的地位,全力以赴,务求尽快破案。嘉伦与星不约而同地展开了对董姓商人的调查,在数次交锋后,二人相认,年少时兄弟的情感依然深厚,可是如今地位的差别却使得嘉伦不得不与星割袍断义,就在此时,他们二人同时受到了董姓商人的追杀,为了共同的敌人二人再一次的并肩作战。在二人的浴血奋战后,星终于给哥哥抱了仇,而嘉仑也不得不忍痛为星戴上了手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