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夫冈·格罗斯

Wolfgang Groos

2019年
2016年
2012年
2011年
2009年
2005年
2004年
剧情: 1942年夏末,出生于德国工人家庭的17岁少年弗莱德里希在一场拳击比赛中的优异表现被元首精英学校的教官看中,要召他进学校。他不顾父亲的坚决反对,伪造了父亲的签名,独自离家出走,前往军事学校。弗莱德里希认为那将是他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弗莱德里希来到了这所精英学校,刚开始就受到了学长的刁难。教官让他要记得感恩。训练的第一天,舍友戈雷登由于尿了床被教官发现,罚他在大家面前脱掉裤子并将尿撒在床垫上。他们除了上体能课外,还被灌输“优胜劣汰”、“排犹”等军国主义思想。    弗莱德里希被教官单独训练,是为了让他代表学校去进行拳击比赛。在学校里,弗莱德里希有一个好朋友是阿尔伯特,他的父亲是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阿尔伯特喜欢文学,厌恶战争。虽然两人出身不同,但并不妨碍两人成为最好的朋友。    一天学校进行拳击赛,弗莱德里希与对手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已经将对手打败,但在教官和学生的狂喊下仍然使用重拳将对手击倒在地。阿尔伯特对弗莱德里希德这种行为很不理解。    军校的毕业生被编成第八纵队送上了前线。一天深夜,阿尔伯特的父亲来到学校要求学生们去追捕俄国战俘。学生们被告知,战俘手中有武器,因此他们发现了战俘就开枪了。竟然发现那群战俘竟然是手无寸铁的孩子,被他们射杀。阿尔伯特在为一名受伤的战俘包扎,然而却被父亲用枪射杀了。阿尔伯特和弗莱德里希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    阿尔伯特受到了非常大的刺激,在进行冬泳的训练中,阿尔伯特选择了用自杀来反抗这种体制。阿尔伯特的死也让弗莱德里希彻底醒悟,他请求在校刊为阿尔伯特发讣告,但被校长以不是牺牲为由拒绝。弗莱德里希代表学校进行拳击比赛,在与对手比赛中很快占据了主动。但在人群的欢呼中,弗莱德里希选择了放弃,任由对手击打,不做反抗,最后被击倒在地。    在大雪纷飞的日子弗莱德里希被学校赶了出来,而这对他来说却是最好的解脱。
2003年
剧情:在德国南方慕尼黑。片中另一角色:保罗·阿克尔曼(《南德意志报》的体育记者)正与未婚妻筹备婚礼,突接到任务赶赴赴伯尔尼采访,于是便将蜜月改道瑞士。此时此刻的埃森镇上,人们都聚在鲁班斯基(Lubanski)家的小酒馆里,观看电视机上的比赛。店主理查德·鲁班斯基曾在苏联的战俘营被关押了11年,常年的死亡恐惧改变了他的性格。别人在看球,鲁班斯基(Richard Lubanski)的小儿子马蒂亚斯(Matthias)如坐针毡。因为他的偶像德国球员赫尔穆特·昂(Helmut Rahn)在出发去瑞士前跟他说过,“只有你在,我才能赢得重要的比赛。"他明白,一定得去瑞士一趟。但是他父亲不理解之,在发现了他的动向后,动手打他。母亲挺身而出,历数全家人迎接他归来之后为使他重新回到正常生活状态所作的努力,鲁班斯基终于心有所悟。 公元1954年7月4日,德国队和匈牙利队进行最后决赛之日,鲁班斯基开着借来的汽车和儿子一起赶到伯尔尼… 比赛当天艳阳高照,临到赛前却奇迹般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匈牙利人在八分钟内连进两球,比赛进行到第16分钟的时候被德国人扳平。直到第86分钟,赫尔穆特·昂踢进了决胜的一球。全场轰动,德国队赢得了世界杯冠军! 最后一幕中,载着归来英雄的列车在夕阳驶向地平线, 克里斯蒂安·艾希勒在他的《足球神话百科全书》中如是云:“伯尔尼的胜利是德国足球美德的诞生,是国家自信心的重生。" 伴随着伯尔尼的奇迹,战后德国的经济奇迹也日渐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