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黎

有片源
2020年
2018年
江上往来人
江上往来人

编剧/

类型:剧情/
我,在贵州等你
我,在贵州等你

演员/

导演:郭志荣/
主演:张黎/李洪大/
类型:剧情/爱情/歌舞/
2015年
导赏:《师父》脱胎于徐浩峰撰写的同名短篇小说,跟以往的武侠小说相比,徐浩峰认为自己的小说可以称为“武行”小说,描述武人存在的真实状态并突出其职业特征。“武侠”讲的是“千古文人侠客梦”,而“武行”讲的是职业武人的生存与彷徨。陈识作为南派咏春传人,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传承武学的重任。然而,在天津这个鱼龙混杂的地界中,他不得不做出种种妥协和牺牲。他收耿良辰为徒代其踢馆,既有对名利的欲望,也是为了将宗派传承下去。然而,随着时代环境的悄然巨变,一直处于自治的武行面临着军队的接管,旧有的江湖日益动荡,被旧有规矩桎梏的武行面临现代性冲击,传承变得愈来愈艰难和复杂。动作设计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徐浩峰15岁起习武,二姥爷李仲轩是形意拳大师,后更是向叶问传人梁绍鸿先生讨教了咏春拳,扎实正宗的拳法知识使他在电影中进行武打设计时是有依有据的。他摒弃了以往武侠片中常见的飞天遁地、内功心法等虚幻、奇观元素,追求现实主义的武打表现方式,真实合理、干净利落、招招制敌,以“打得有理,赢得漂亮”作为镜头设计的标准,让打斗场面呈现出“古典建筑的理性”。徐浩峰还考据了民国武人近身打斗的习惯,将咏春拳与长棍短刀等兵器结合在一起,增添了动作的凶险性。冷兵器的犀利质感与械斗的逼真实感仿佛都能穿透银幕。尤其是最为人称道的巷战桥段,以一对一的古典对决姿态缓缓铺展,陈识弯腰系鞋带的瞬间,对手则以一种近乎仪式般的耐心静候,这一幕,仿佛是春秋战国武士精神穿越时空的回响。整场戏纷繁的兵器和多变的打斗样式共同编织成一场群英荟萃的文化仪式,不仅巧妙融合了《倭寇的踪迹》中梁痕录独闯乌衣巷,逐一挑战高手的紧张刺激,亦是对李小龙未竟之作《死亡游戏》中奥义塔层次分明的战斗构思的致敬。(编辑:明慧)
2013年
2011年
2008年
导赏:电影《走路上学》以其质朴的镜头语言和真挚的情感,将镜头对准了中国贫困山区孩子的求学路。影片以平实的叙事和细腻的刻画将希望与困境交织,真实地展现了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命运的抗争,引发观众对教育公平和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孩子们每天跋山涉水,徒步数小时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只为获取知识,改变命运。主人公们也都并非完美无缺的英雄,他们有着各自的缺点和不足,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却能够深深打动观众。主题“阳光下的苦难”,在影片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它既是希望与困境的交织,也是现实与理想的碰撞。“阳光”和“苦难”这两个看似矛盾的意象,却构建出了一个充满张力的叙事空间。影片中,明媚的阳光洒满山野,却照不进孩子们阴暗破旧的教室;温暖的阳光抚摸着孩子们的脸庞,却无法驱散他们求学路上的艰辛。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凸显了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也引发了观众对“阳光下的苦难”这一电影主题的深刻思考。阳光下的苦难,既是现实的困境,也是理想的召唤。影片通过展现孩子们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以小见大地反映了贫困山区教育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影片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以平和的心态去观察和记录,让观众在平淡中感受到震撼,在细节中体会到真情。对此,导演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景观和空镜头,将贫困山区的自然风光与孩子们求学路上的艰辛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美。影片中,孩子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跋涉的身影,与周围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形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让人感受到生命的顽强和希望的力量。(编辑:婧怡)
2006年
导赏:《夜宴》是冯小刚导演创作于2006年的古装片。本片集动作、历史、古装等商业类型为一体,是“中国式大片”继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后的又一代表之作。一个优柔寡断的王子走上了他的复仇之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是《夜宴》的起点,影片将这个为大众所熟知的故事嫁接至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时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中华传统文化支持。西方故事与东方元素的融合,既为东方观众提供了文化上的心理认同,又让西方观众体验到陌生化的快感,使影片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与原作相异,《夜宴》一改原作的男性视角叙事,转而将一个与权谋相伴相生的女人婉后作为故事中心,细细描摹她与新帝、太子之间的爱与恨,欲望与情感取代了自我的挣扎成为中国版“哈姆雷特”的全新主题。作为一部商业大片,《夜宴》启用大量一线明星演员,用精美艳丽的制作征服了观众的眼球。油画般的画面、丰富灵巧的场面调度、刚柔相济的精彩打斗,配以中式天人合一的中式极简美学,影片兼具了电影的商业与艺术价值,制造着一幕幕绚烂、宏大的东方奇观。由谭盾编曲、郎朗演奏的电影配乐《越人歌》也为整部影片增色不少,歌曲委婉哀怨,男声演绎时传递出英雄寥落之感,女声演绎时又凄苦哀怜,每一次变奏都应和着故事的波澜,道出了人物内心的寂寞与挣扎。在影片的高潮,青女哼着这首曲子的旋律独自起舞,为心上人最后一次演绎他所钟爱的乐曲。她爱得无比纯粹又轰轰烈烈,是一众欲望傀儡中唯一真正活着的人。(编辑:海边淡鼠)
2004年
导赏:“二十一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台词正是出自著名导演冯小刚2004年底推出的贺岁片《天下无贼》。冯小刚在该片中展现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风格,启用港台两大巨星刘德华和刘若英出演男女主角,一改过去作品中的浓郁的京味,融入了动作,特效,时尚等多重元素,展现了导演在平衡艺术追求与市场需求方面的深厚功力。影片巧妙地采用了多线并行的叙事方式,展现了小偷与小偷之间的精彩交锋,像角力游戏样具有“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戏剧性。冯小刚在有限的时空中完成了复杂的叙事,通过调动了火车上所有的空间元素,从硬卧车厢到软卧车厢到餐车,从站台到火车顶上乃至车厢顶板的夹层,增强了影片的游戏风格。虽以“贼”为引子,但核心却是对人性善恶的深刻挖掘。王薄与王丽这对贼夫妻,在面对纯真善良的孕妇时,内心的善良被逐渐唤醒,他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最终选择放弃偷窃,保护他人。这一过程,是对人性的颂扬,表现了善良和真诚的巨大力量,也是对罪恶的深刻反思。影片通过这一转变,传递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积极信息,引导观众思考人性的复杂性与可塑性。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天下无贼》是有人性关怀的娱乐产品。影片虽然完全是按照娱乐产品的方式进行设计,但是它融合了艺术与商业的分野,代表了未来现代商业电影的走向。多元化的类型定位,使得影片在市场上具有广泛的受众基础,并且影片试图关心现实、关心人物,用真诚独到的艺术个性体现对生活的发现以及对大众的情感。无论是天下无贼的梦想,还是好人傻根和众人守护的几万块钱,凝聚了人们对人性、对美好事物的需要和关怀。(编辑: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