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远文

Yuen Man Fung

有片源
2024年
导赏:《维和防暴队》是一部关于维和警察远赴异国他乡,执行维和任务的影片,在该片的人物塑造上,创作者摒弃了以往主旋律影片中英雄人物“高大全”的完美范式,所建构的是平凡个体逐渐成长为英雄的故事,强调英雄人物的肉体凡胎与普通性,在影片中表现人物复杂的个性,通过人物关系之间的相互冲突展现人物的血肉真实,同时又表现人物在面对困境时的顽强与坚韧、面对艰苦训练时的执着来凸显出他们的强大,让平凡者表现出不凡。这是新主流电影在价值观上的创新,根植于现实土壤,开始重视个体价值与命运,重视个体与集体、个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重视表现平凡人的挺身而出。《维和防暴队》是一部很燃的电影,有许多高燃动作,场景的真实还原和实拍让打斗、爆破、枪战等“武戏”看得人热血沸腾,这样高水准的视觉盛宴基于成熟的工业化制作,电影工业的发展为激烈的动作场面提供了真实性审美体验,使得中国维和警察在枪林弹雨中逆行的身影深深地击中观众内心,这是工业对文艺创作的赋能。同时影片中也有一些“文戏”场面,武戏与文戏的穿插让影片节奏张弛有度,不仅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的前后转变,还利于突出人物的成长弧光,对人物的塑造做到深刻具体。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维和防暴队》具备潜在的国家形象建构与大国意识的输出,其主题立意的落脚点便在于维和二字,维和警察严格遵守的“最低限度使用武力原则”所表达的便是主流意识下的“人民性”,强调生命的平等、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权的尊重以及对和平的坚守,通过维和警察身体力行的行动体现中国精神、中国面貌和中国价值观,将维护和平的信念真切地传递给他国,同时又感染着国内观众,该影片可谓是谱写了一篇可歌可泣的维和篇章。(编辑:张苏慧)
2022年
导赏:电影《平凡英雄》根据真实事件进行改编,讲述了一位七岁男孩因为意外断臂,从和田到乌鲁木齐跨越1400公里,在黄金八小时内成功接受救治的动人故事。这部作品也是继《烈火英雄》《中国机长》后,近年来第三部以发生过的真实事件为原型改编,展现平凡人英雄事迹的电影。《平凡英雄》中的救助对象,是来自中国新疆和田的少数民族小朋友麦尔丹,当他的胳膊不幸被拖拉机绞断后,一场与生命时间赛跑的接力赛也由此展开。为了还原真实救援的惊心动魄。导演陈国辉用接近纪录片的形式去展现这场救援行动的争分夺秒,同时在拍摄前要求每位演员都针对角色职业进行训练,李冰冰参与乘务员培训,在表演时精准表现乘务员每个姿势与语气;冯绍峰体验医生生活,从衣服细节到手术流程牢记于心;黄晓明为了成为“机长”他去参加了飞机模拟训练,熟练机长每一个细节。在这场争分夺秒的救治中,来自不同职业不同民族的人们展现出了人性之善,大家齐心聚力挽救年幼的生命,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和呵护,用行动诠释了平凡英雄的非凡意义,彰显了“生命至上”和“人民至上”价值理念。正如导演陈国辉所说,拍摄《平凡英雄》是一种使命,这群争分夺秒展开生命接力的平凡英雄无疑是伟大的,他有一种必须用电影把他们记录下来,展现时代风采的使命感。从筹备到拍摄,整个剧组始终秉持着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走访每一位原型人物,挖掘故事背后的动人细节,深入考察每一个场景,希望以真实还原,以真情动人,以真心感染每一位观众,给观众带来一场正能量的洗礼。(编辑:方舟)
2021年
导赏:《怒火·重案》是香港著名导演陈木胜的临终遗作,影片讲述张崇邦和昔日警队兄弟邱刚敖因一次意外而走向人生不同选择的故事。影片的核心结构是张崇邦与邱刚敖极具张力的关系。影片通过多次的闪回片段,展现二人间的兄弟情谊,并对比阿邦温馨的家庭日常与阿敖孤独冷寂的出狱生活,如此设计更加凸显了后来二人反目的残酷。二人都怀揣“怒火”,阿邦拒绝服从警部的潜规则,坚决执行自己心中的公正与正义,而阿邦作为一个被警部黑幕摧毁理想追求的“弃子”,满怀对昔日同胞的仇恨与对体制的不信,两个主要角色的立体塑造体现出香港警匪类型电影的独特之处。在视听语言方面,陈木胜继续挥洒他对“飞车”、“爆破”、“杀招”等高难度场景的偏爱。影片开头就是阿邦与重犯在水道中的互搏追逃,中间插入摩托车阿敖与汽车阿邦对撞的飞车戏,结尾部分是二人隔绝了外部世界,单独在教堂生死激战的场景,教堂的圣洁与纯净同二人极端的肉体对抗、精神对立构成了极其强烈且讽刺的对比,充分展现出香港动作电影利用空间、道具、身体、取镜从而打造复杂变化的顶级动作场景的超凡能力。在好莱坞大片强力争夺国内电影市场份额的状况下,《怒火·重案》仍能保持2017年国产动作片内地票房冠军的市场纪录,总票房累计突破13亿,这不禁让人好奇影片的奥妙到底为何,实际上,《怒火·重案》在满足观众对于动作片“刺激”、“激烈”的观影诉求的同时,也在进行适度的价值反思。导演在讲述阿敖过去的篇章中,呈现了警部官商勾结的现象,并探讨了法理和情理的平衡与尺度,这些无不体现了导演对香港社会的反思意识。值得欣慰的是,该片既能叫座也可叫好,不仅在市场上斩获佳绩,更是在电影节评审中脱颖而出,陈木胜最终凭此片获第40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和最佳电影。(编辑:王斯笳)
导赏:当刘伟强团队将镜头对准武汉金银潭医院ICU病房里结满水雾的护目镜时,无数观众在黑暗中与2020年的寒冬重新对视。《中国医生》与其说是灾难类型片的技术突围,不如说是对全民创伤记忆的一次集体缝合——那些被防护服包裹的躯体,终于有了具象的面孔与温度。在武汉解封第7天就率队进驻疫区的主创们,面对的不仅是空荡的长江大桥,更是尚未结痂的城市记忆。在血肉之躯的塑造上,影片刻意消解了神性光环。朱亚文饰演的陶峻会在救治失败后躲进楼道猛踹氧气瓶,易烊千玺的杨小羊在感染瞬间本能地蜷缩成胎儿姿态,这些未被英雄叙事规训的脆弱时刻,恰恰构成了医者祛魅的珍贵切片。而当李晨将患者遗言誊抄在处方笺上时,那些颤抖的笔迹已超越戏剧设计,成为生者与亡灵对话的介质。这种粗粝的真实感,在张竞予院长吼出“把ECMO留给年轻人”的残酷抉择时达到顶峰——抗疫史诗的宏大叙事,终究要落在具体生命的取舍天平。影片最动人的力量,恰恰来自对专业技术近乎教徒般的敬畏。当观众看见袁泉为俯卧位通气患者调整体位时精确到厘米的指尖力度,听见朱亚文脱口而出的“氧合指数低于150考虑VV-ECMO”时,这种技术信仰产生的庄严感,远比任何煽情台词更具说服力。在生死交织的叙事迷宫中,新生儿的啼哭与ECMO的嗡鸣构成复调。金仔夫妇的故事线看似游离于医疗主线,实则是导演埋设的镜像装置——当孕妇在负压手术室诞下健康婴儿时,隔壁病房的监护仪正划出心电静止的直线。这种生与死的并置叙事,在杨小羊感染后隔着玻璃描摹新生儿轮廓的场景中达到情感沸点,暴露出灾难面前生命最原始的渴望:让死亡成为延续而非终结。作为首部获得国家卫健委深度参与的现实题材电影,《中国医生》注定要承担超越艺术本体的重负。当镜头扫过防护服背后“武汉加油”的稚嫩笔迹,当方舱医院广场舞的韵律与ICU的死亡倒计时形成蒙太奇碰撞,影片悄然完成了从个体叙事到集体记忆的转化。这种转化或许牺牲了某些艺术留白,但当百年后的观众透过这些影像触摸2020年的温度时,会记住的不仅是疫情数据,更是护目镜后的汗珠如何凝结成历史的琥珀。(编辑:婧怡)
2019年
2018年
导赏:《红海行动》是由林超贤执导的一部现代战争电影,它以2015年的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通过紧张刺激的叙事和震撼的视听效果,展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在执行撤侨任务中的英勇形象。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次对军事行动的生动再现,更是对家国情怀和集体英雄主义的深刻诠释。影片的叙事结构紧凑,情节层层递进,从反海盗行动到街头废墟的枪战,再到荒漠中的惨烈战斗,每一个场景都充满了紧张和危险。林超贤巧妙地运用了平行蒙太奇等剪辑手法,使得影片的节奏快速而有力,观众的情感也随之起伏。在这些战斗场面中,蛟龙突击队成员之间的默契配合和个人英勇行为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集体英雄主义的美学表现。影片中的视听语言极具冲击力,林超贤通过高清的摄影技术和精心设计的动作场面,将战争的残酷和英雄的勇敢展现得淋漓尽致。电影中的爆炸、枪战和肉搏战等场面,都通过快速的剪辑和紧张的音乐,增强了观众的沉浸感和紧迫感。这种视听的震撼力,不仅满足了观众对于感官刺激的需求,也深化了影片的情感张力。在人物塑造上,《红海行动》避免了单一的英雄形象,而是通过集体的力量来展现英雄主义。影片中的蛟龙突击队成员各司其职,他们的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体现了中国军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展现,不仅传递了正能量,也让观众对中国军人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尊重。《红海行动》不仅仅是一部战争片,它更是一次对和平的深刻呼唤。影片通过展现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传递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生命的尊重。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影片通过影像消费、情感消费和信念消费,满足了观众对于感官刺激、情感体验和价值探寻的需求,同时也传递出了积极的社会价值观和家国情怀。《红海行动》是一部成功的现代战争电影,它以其精湛的制作、深刻的主题和震撼的视听效果,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赞誉。这部电影不仅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勇形象,更是对家国情怀和集体英雄主义的一次深刻诠释,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在战争题材上的新突破和新高度。(编辑:赵敏)
2017年
导赏:《建军大业》是“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影片讲述了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于当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举行起义,从而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故事。影片的幕后班底十分强大,首次指导重大历史题材的刘伟强从众多历史资料中抽丝剥茧,利用自己擅长的商业类型片创作方式,结合极富质感的烟火特效,再现了八一南昌起义、三河坝战役、秋收起义等数场著名武装斗争的过程,给观众们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许多设置巧妙、和历史呼应的细节也引发了更深入的探讨,其中,粟裕在主力部队被伏击后说“我一定会拿下南京城”,而几十年后,解放南京城的正是粟裕麾下的第三野战军。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建军大业》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人物,神形兼备的一众实力派演员与青年演员组成的主演阵容,带大家回到了那段可歌可泣、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中。刘烨、王景春、欧豪等主演除了在人物外形、体格的外在形象贴近角色外,还通过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揣摩人物性格,力求能更加完美的还原革命英雄。朱亚文、李沁、马天宇、张天爱更是通过精彩的演技再现了革命伟人的风采,收获了第34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表演类相关奖项的提名。电影《建军大业》上映后,不仅票房丰收,更受到了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好评,对于细节的真实再现,也使得相关历史片段走出书本,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走入银幕中,对普及历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电影工业化方面,这部作品成为了当时国产战争片的新高度,刘伟强也被观众们誉为“带领了国产电影向前迈了一大步。”(编辑:方舟)
2016年
导赏:《湄公河行动》是第一部展现中国警方如何抓捕境外毒贩的大片。林超贤曾说,他不希望把这么惨重的案件拍成一部娱乐电影,这真的是为13条人命的尊严,还有中国人的尊严去做这件事情。这一次,《湄公河行动》从真实案件入手,上升到了公民权益和国家意识,牵扯到国与国之间政治法律经济的深刻探讨,可以说对林超贤挑战极大,难度比起他的恩师徐克翻拍革命历史题材的《智取威虎山》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次,衷心希望林导能够成功开启一个真实案件改编电影的新时代,希望国内那些颇具创作基础的题材能在未来登上大银幕。本片是一部在细节、人物上十分考究的主旋律电影,其令人称赞之处在于,将所有主题元素暗含在人物与情节之中,故事先行地勾连出宏大主题,令观众在品读故事的同时,感受到我国特警及公安部门对社会、对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正如清华大学的尹鸿教授所言,《湄公河行动》不仅是一部“执行到位的工匠电影”,它的出现更表明了“主旋律和大众电影不应该是对立的,主旋律体现主流价值,主流价值必须是共享价值,而不是政治片、说教片、概念片”,而《湄公河行动》恰好突破了这一窠臼,这部电影中的“国家意识是建立在保护个体基础之上的。爱国主义,不仅是人人必须爱国家,更是国家必须爱人人。”这无疑是一部提振民族精神、彰显国家软实力的商业电影力作,它将主流价值观与主流观众群体有效地融合、对接在一起,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编辑:大陆)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