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hol Fugard

2010年
2005年
剧情:《黑帮暴徒》以南非首都约翰内斯堡附近的一个城镇为背景,讲述了当地一名黑帮头目在6天时间里发生的转变。这名原本冷酷凶残的青年在一次劫车过程中无意中带走了车上的一名女婴。最终他良心发现,决定担负起照顾这名女婴的责任,从而走上了与过去决裂的痛苦过程。   故事发生在一个夜晚,这名黑帮暴徒在争论中与一小伙子发生冲突,差点将那人暴打致死,随后他又开枪打死一辆车上的女人并夺车而逃。在开车飞驰途中,他非常惊讶地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他把车开到一个人烟稀少的高速路旁,在车厢后面找到一个婴儿。 刚打死孩子母亲的他不忍心把婴儿扔在荒无人烟地方。于是,他把婴儿带回了家。他用枪威胁住在隔壁的年轻妈妈照顾这个婴儿。 之后,他渐渐变了,善良的本性被呼唤出来。该片通过精彩的拍摄和极具说服力的表演,讲述一股非凡的精神力量。 =================================================     塔提斯出生在一个令他极度缺乏温暖和安全感的家庭,母亲身患艾滋病无法接近,父亲则酗酒成性,残暴而缺乏亲情,因此,塔提斯从很小时便离家出走,独自艰难地生活。如今的塔提斯是一个只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对过去他绝口不提,对未来也丝毫没有幻想。因此,在酒吧,旁人一个劲儿地追问他的过去时,他恼羞成怒,痛扁了那人一顿。从酒吧逃逸后,塔提斯漫无目的地奔跑在暴雨中,此时的他突然变成了一个孤苦无依的小男孩。周围的人也将他视作残暴的小子,当他带着同伙行走在穷街陋巷时,他们嘲笑他学不会开车,他只能无声地表达着抗议。开车在那一刻似乎成了成人仪式的象征,而塔提斯是那么迫切地希望自己长大,所以当他蜷伏在树下躲雨,看到一个年轻女人从一辆汽车的驾驶室下来时,他不觉义愤填膺起来,随后更冲动地上前劫走了年轻女人的车。   塔提斯紧张而兴奋的地驾驶着汽车在公路上崎岖前行,从他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此时的他是如何迫切地渴望长大成人。塔提斯驾驶着汽车一路飞驰,突然,他惊讶地听到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塔提斯慌忙把车开到了一个人烟稀少的高速路旁,意外的发现遗留在车上的一个女婴。刚刚打伤了孩子母亲的他不忍心把婴儿扔在荒无人烟的地方。于是,他把婴儿带回了家。用枪威胁住在隔壁的年轻妈妈米丽亚姆照顾这个婴儿。之后,他渐渐变了,善良的本性被呼唤出来。   塔提斯笨手笨脚地给婴儿换纸尿布,用自己的本名给孩子取了名,并一再向米丽亚姆强调婴儿是他的,事实上他也是在暗示自己要以父亲的名义,履行起维护家庭、抚养后代的职责。塔提斯冒险闯入了婴儿的家里,为的只是将婴儿用品搬到米丽亚姆家里,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后来,他渐渐明白,自己无法取代婴儿的父母,长大成人只能靠自己洗心革面改走正道才能实现。   或许婴儿只是诱因,真正让他感觉到生活的乐趣与美好的是米丽亚姆,还有那个不知名的残疾老乞丐。米丽亚姆让他从自制的玻璃风铃中可以看到奇妙的闪光,听到悦耳的声音;那个像狗一样耻辱生活的老乞丐告诉塔提斯当他置身于太阳下,可以感受到来自阳光的温暖,这一切正是让他们在无尽的贫穷与苦难中坚强生活下去的理由。仿佛在黑暗中摸索很久的塔提斯终于在他们身上看到来自隧道尽头的一丝光亮。他亲手击毙了作恶多端的同伙布奇尔,将本不属于他的婴儿送还到了亲生父母手上。   精彩视点:   《救赎》是一部歌颂人性的电影,关乎爱与责任。影片改编自南非著名剧作家阿索尔·加德的小说,由南非著名导演加文·胡德执导。影片曾荣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还入选了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多伦多电影节“人民选择奖”,此前,《卧虎藏龙》也是在拿下该奖后,一路所向披靡,最终问鼎小金人。  小人物、小故事、精美的制作,《救赎》这样一部工整、流畅、温情而富有诚意的电影,其中不乏迷人的音乐、时髦的摄影,还有隐藏其中内在保守的人文关怀。《救赎》没有政治漩涡、暗杀、女巫和预言,观众不需要有历史文化背景,不需要动脑筋便会被这样一个救赎与重生的故事深深打动。虽然没有明星助阵,但是进行后期制作时,出品方还是进行了严格的剪接和配乐,除了浓重的画面色彩外,富有南非异域风格的吟唱以及南非特有的嘻哈音乐都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
2000年
1998年
1993年
1992年
1985年
1984年
1982年
剧情: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 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  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锋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本片,而最出锋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的确,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秩序得以恢复。理查德.阿滕伯勒因本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本.金斯利、爱德华.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
197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