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逸华

Mona Fong

有片源
2015年
1997年
导赏:由刘青云、李若彤、方中信等领衔主演,上映于1997年的电影《十万火急》是中国香港大都会电影公司(邵氏兄弟、TVB合办)与银河映像电影制作公司“青黄相接”时期的一部优秀作品,是杜琪峯所创办“银河映像”摄制班底集体亮相的创业之作,在当年获得了2000万港元票房的好成绩。本片不仅斩获多项香港金像奖荣誉,还被长春电影节评选为优秀华语故事片。《十万火急》是首部以消防员为表现对象的华语影片,作为一部没有借助计算机特效的胶片电影,剧组人员依靠勇气和智慧,以精致逼真的实物特技呈现出了壮观、惊险的火灾抢险场景,令人叹为观止。《十万火急》是一部弘扬集体英雄主义的感人影片,创作者经过长时间收集资料,以写实风格描绘出一众消防队员的工作生活情形。以慈云山消防局为叙事中心,影片前半部分通过刻画四次紧急救人任务过程和消防局同事们各自之间的情感生活,塑造出几位性格鲜明的消防员形象:阿水坚守“救人第一”的原则,不仅在提拔考核中不因上级而妥协,更在每一次援救中为践行信念奋不顾身;卢佳慧是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强人,不愿为维系情感关系而牺牲工作;新人浩然一开始连紧急集合时下楼的铜管也不敢用,他渐渐在前辈的帮助下磨砺自己、提高能力;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张文杰总因要保存实力的问题和阿水起冲突,他更是个以大局为重的人。电影上半部分所做的铺垫在下半部的终极灾难中达到高潮,消防官兵们从燃火的大厦到充满沼气的粪池,他们让出宝贵的氧气,义无反顾地为保护普通群众生命而拼搏,让观众为其捏一把汗,也为消防员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动。(编辑:曾奕琦)
1985年
导赏:《错点鸳鸯》是由陆剑明执导,尔冬升、王小凤、潘震伟、左燕翎主演的一部喜剧片,于1985年4月18日在中国香港上映。本片情节铺排一波三折,笑料幽默诙谐,演员表演生动自然,是香港都市爱情喜剧中的佳作之一,值得一看。《错点鸳鸯》的人物塑造出色,两位主角个性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尔冬升饰演的余小宝是一个一反常态的“小男人”形象,由于父母双亡造成了他懦弱的性格和稍显脆弱的心灵,面对女友Janet密不透风的强势控制和无时无刻的怀疑审视,他都能默默忍受。但经历打击和面对重重困难后,他逐渐意识到应该承担的责任,感受到了金金对他的付出与爱意,他在男人的自尊与珍视的爱情之间做出了抉择与平衡,余小宝的成长与内心挣扎让观众有目共睹。王小凤饰演的王金金别具魅力,她虽出身富裕,但个性洒脱敢爱敢恨,对赵大豪的多次拒绝凸显她清醒果决的头脑,对个体幸福的追求和与小宝的据理力争显示了她的独立人格,对孩子的保护与抗争显示了她的坚强心志。两位演员的出色演绎为影片增色不少,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与心理认同。《错点鸳鸯》以其轻松诙谐的都市爱情喜剧风格独树一帜,小宝与金金这对欢喜冤家在同一屋檐下相互斗气笑料百出,亦不乏温情与成长,令人感动。镜头下香港繁华优美的夜色令人沉醉,金金与小宝泳池边嬉闹跳水、日落下温情相拥、黄昏后共进烛光晚餐的浪漫场景淋漓尽致地描摹了坠入爱河后的浪漫与美好,契合本片向善向美的情感基调;两人巧合之下又充满波折的爱情故事和成长历程,既向观众传递了爱情的甜蜜与美妙,亦提醒了伴侣之间相互磨合与勇于承担责任的重要性。本片以出色的演员表演、精彩的情节设置以及轻松愉悦的风格饱受观众喜爱与业界赞誉,不妨一睹为快。(编辑:刘若能) 
1984年
导赏: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与《半生缘》。许鞍华于1984年接受李焯桃采访时表示,改编《倾城之恋》,“是因为《倾城之恋》讲香港”。而在她的自述文章《谈〈倾城之恋>》中,对这一原因作了进一步阐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香港。拍一部以过去的时代做背景的电影,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挑战。许鞍华通过重新讲述张爱玲提供的“香港故事”,参与到重塑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实践之中,《倾城之恋》以外来者的眼光记述香港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无形中增添了本土叙述的历史深度,同时最终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怀旧浪潮的最终指向与历史坐标。电影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许鞍华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苍凉的氛围。影片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展开,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中对白流苏的塑造,既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韧,又不失女性的柔弱和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倾城之恋》中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动乱的环境,战争成全了故事中人的恋情。就题材而言,它十分符合许鞍华一贯的主题特色——乱世中人的生存状况。《倾城之恋》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张爱玲作品的忠实呈现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电影不仅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更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学改编,也是对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影像诠释。(编辑:赵敏)
1982年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