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福莱特

Ken Follett

2009年
2007年
2005年
2004年
2002年
1999年
1997年
剧情:珍妮·费拉米博士受聘到琼斯福尔斯大学任职,她的课题是从遗传的角度研究犯罪。虽说她提出了导致犯罪的种种遗传特质,但却相信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可以抵消这些不良遗传因素的作用。为证明这一点,她要考察不同环境中长大的同卵双胞胎,如果她能找到一对双胞胎,其中一个是罪犯,一个是良民,她的理论就有说服力了。她设计了一个检索程序,这程序可以搜索档案数据库,将一对对孪生子从人海里识别出来,据此她可以选定感兴趣的人来受试。史蒂夫便是她的一个受试者,一个很理想的研究对象,因为他的孪生兄弟是个罪犯,他则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可是珍妮的研究以及她本人很快陷入了一连串的麻烦中。她所在的校园里发生了一起强奸案,受害者就是她的好友,据这位好友的指认,罪犯正是史蒂夫。她疑惑这是他的孪生兄弟所为,可那人正在监狱里服刑,根本没动过窝。更奇的是,这对双胞胎根本不知道对方的存在,他们的生日也不一致。由此,珍妮被引入到一个扑朔迷离的谜中去了。史蒂夫要洗刷他的罪名,还要弄清他的身世之谜,珍妮则要澄清她的困惑,推进她的研究。  然而自从她的顶头上司伯林顿在她的办公室里偶然遇见了史蒂夫之后,她的研究突然间变得阻力重重。先是一家报纸披露了她的课题,指责她的研究侵犯了隐私权,紧接着校方以保护学校声誉为由勒令她中止研究,伯林顿干脆将她解雇。她的办公室被搜查;她受到匿名电话的威胁;当她追踪线索到埃文坦诊所时,发现那里的一些医疗档案刚刚销毁……一连串的怪事使珍妮意识到,她的研究已经让她卷入到一个重大的秘密中去了。  她越是想弄清真相,她的处境就越是危险,而她的疑团也随之越滚越大。当她找到了第二个与史蒂夫长得一模一样的人时,她疑惑她面对的不是什么孪生子,而是试管婴儿,可随后的调查中,她又找到了第四个,第五个……最后竟找到八个,她终于明白了,这是克隆人!至此,一个重大的阴谋也就昭然若揭了。   本片改编自英国著名作家肯·福莱特的畅销小说《第三个孪生子》,中外电影中,利用双胞胎或准双胞胎的真假莫辨制造戏剧性的作品委实不少,不说六十年代影片《哥俩好》那样“纯正”的双胞胎故事,诸如“双包案”、“真假孙悟空”之类,也都是对双胞胎变相的利用。本片制作者则更是变本加厉,将双胞胎延伸到克隆人,从两个加到八个,真也热闹得可以。  而准双胞胎的“错认”戏为电影平添了几分情节上的生动曲折,但情节的曲折却不是这部影片唯一的“卖点”。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广受欢迎,其最大的“卖点”是选中了克隆人的题材。热闹的情节加上热门的话题对读者的趣味可谓具有双重的刺激性,而影片中珍妮不断向周围的人解释她的研究,其实也是制作者在向观众做科学普及,有意无意间,也是要让电影更具有了一点“科学味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克隆人》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
1994年
1989年
1981年
剧情:    只有德国间谍费伯发现了二战中最大的秘密。形势转为对同盟国有利后,艾森豪威尔将军受命组织历史上最强大的舰队。这一计划在英国制定时,德军司令、陆军元帅隆美尔正在法国海岸线上构筑“大西洋壁垒”,以抵挡这一预料中的登陆。然而,在这1944年盟军订下的在法国北部发起进攻日却并非德国人想像中的时间,连地点也完全不符。   在德国情报部门收集有关英国东南部部署大量军队的证据,看到那一带有军营、有机场,沃什湾上有一支支舰队,部队联络讯号十分活跃,人们甚至还看到巴顿将军穿着那条特征鲜明的粉红色马裤——谁能想到这完全是一场极其高明和狡诈的电影布景?大批部队在英国东部大量结集根本就是假象。不仅如此,一批教授学者组成的智囊团还制造了大量逼真的新闻。德国侦察机果真受到蒙骗,在诺曼底的防卫力量明显减弱,眼看盟军伟大的登陆就要成功……    然而费伯——这个出身良好,最为希特勒欣赏和信任的德国间谍识破了这一点。德国军人几乎都被欺骗了,只有他与希特勒的直觉保持一致。这个秘密的发现有可能让他的地位发生根本性变化,也有可能使他丢掉性命。他决心不惜一切代价把情报送往柏林。 刚刚完成一个中产阶级婚礼的戴维即将成为飞行员,却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他和妻子露西避到荒凉的“风暴岛”上居住。   戴维始终抹不去心灵的阴影,与露西的感情渐渐淡漠。一天,在送情报途中历经艰难,带着满身伤痕的费伯流落在露西门前。两人自然成就了一段浪漫缠绵的爱情故事。戴维却发现了费伯的秘密,并试图杀死费伯。费伯就要登上迎接他的德国潜艇了,在这关键时刻突然犯了任何一个老练的职业间谍都不该犯的错误——他惟独没有杀露西。或许是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的珍惜使他不愿做一个伤害心中偶像的人。但是,就是这一点犹豫把他送到了生命的终点……诺曼底终于成为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意义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