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飞

Fei Dong

有片源
2019年
导赏:该片是一部深刻挖掘历史尘埃中珍贵记忆的佳作,将徽班进京这一逐渐被边缘化的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其不仅是一部关于京剧起源与发展的史诗,更是一封致敬传统艺术及其传承者的深情情书。以徽派建筑的白墙灰瓦与京城的红墙飞檐为视觉基底,构建起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让观众亲身感受那段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剧中,一曲未了的《西厢记》不仅是艺术之美的展现,更是人物间情感共鸣的桥梁,让人在戏曲的韵味中感受到知己难寻的深深叹息。富大龙饰演的岳九,是影片的灵魂人物。他柔中带刚的表演,尤其是那场震撼人心的跪戏,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将岳九内心的坚韧与无奈展现得淋漓尽致。那一刻,富大龙与岳九仿佛融为一体,举手投足间尽显戏曲大师的风采与风骨。岳九这一角色,不仅是他对戏曲大师们的集体致敬,更是对“台上三声好,台下十年功”这一戏曲精神的深刻诠释。正是有了这些勤学苦练、精益求精的戏曲大师们,京剧才得以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在娱乐性与教育意义之间找到了巧妙的平衡点。既没有因过分追求娱乐而牺牲了历史的真实性,也没有因过于严谨而失去观众的共鸣。通过精心的人物塑造、紧凑的情节推进以及精彩的国粹展示,成功地将观众带入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时期,让人们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传统艺术的魅力与传承的不易。不仅是对徽班进京这一历史事件的再现,更是对京剧艺术及其传承者的一次深情致敬。(编辑:张昕一)
1995年
导赏:影片是一部以战争为背景的儿童题材影片,讲述了抗战时期风筝世家遭受日本人惨痛杀害的故事。以往大多数以战争为题材的儿童片常停留在战争故事和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层面上,叙述对象聚焦于儿童与八路军,多表现直接的正面的战场,但此片一改常态,叙述对象以一风筝世家为主,通过呈现一家人被日本兵杀害的过程表现战争对儿童心灵的冲击和对其精神带来的创伤,呈现儿童心理状态的转变,为影片注入人文关怀,体现导演对儿童视角的观照。同时影片延续了儿童在战争中成长的主题,片中多次表现三妮奔跑的动作,前两次奔跑因为风筝的断线,后几次的奔跑与家人被日本兵杀害的恐惧联系在一起,并逐渐呈现出一种反抗意识,在危急时刻帮姐姐送信并射杀特务,代表了三妮思想的转变,凸显出人物生命的成长。风筝在影片中是一重要意象,具有多重符号象征意义,深化影片主题与意境。首先,通过家传手艺的情节线表明风筝代表着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物,风筝手艺的家族传承喻示着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薪火相传,表现其顽强的生命力。其次,从儿童视角出发,风筝代表着童趣与童年时光,风筝的断线与被剥夺则象征着童年时刻的结束,预示着人物命运的转变,隐喻着成长与变化。同时影片又将风筝与国家自由等同起来,三妮从放风筝到学制作风筝,其目的在于抗战胜利之后让传统手艺重新焕发光彩,突出了影片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主题,风筝在空中的自由飞翔象征着国家自由的来临,是人物对新时期、新社会到来的期许,也是对生命迎来曙光的期待。导演用风筝这一意象表达了影片的多重主题,用一个家庭和一个道具勾连出惨痛的战争史,体现了其深切的现实主义创作情怀。(编辑:州文)
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