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的她
阿尔多·法布里奇
Aldo Fabrizi
人物资料
作品
有片源
1951年
警察与小偷(译制版)
编剧
/
演员(饰 Brigadiere Bottoni)
/
导演:
马里奥·莫尼切利
/
Steno
/
主演:
Totò
/
Aldo Alimonti
/
Ernesto Almirante
/
Riccardo Antolini
/
Giulio Calì
/
Alida Cappellini
/
Pietro Carloni
/
Mario Castellani
/
Rocco D'Assunta
/
Carlo Delle Piane
/
播放正片
剧情:
这是一部在国际影坛上占有重要位置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意大利百业萧条,艾斯波西多迫于生计以行骗偷窃为业,而追捕小偷的警察波多尼几经周折终于将其捕获,但在追捕艾斯波西多的过程中波多尼发现他和自己一样都是落魄之人,共同的遭遇使二人为了各自的家庭生活终达成了默契。
1948年
偷自行车的人
其他
/
导演:
维托里奥·德·西卡
/
主演:
兰贝尔托·马吉奥拉尼
/
恩佐·斯塔尤拉
/
莉安拉·卡雷尔
/
赛尔乔·莱昂内
/
翁贝托·斯帕达罗
/
南多·布鲁诺
/
梅莫·卡罗泰努托
/
切柯·里索内
/
播放正片
导赏:
《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涌现出的瑰宝。这部影片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社会的动荡与重建之际,彼时整个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中艰难挣扎,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失业问题如阴霾笼罩。安德烈·巴赞曾高度评价道:“德·西卡凭借《偷自行车的人》再次确认了新现实主义的全部审美标准。根据1946年以来所有意大利优秀影片所确立的标准,《偷自行车的人》无疑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影片以其质朴粗粝的质地,秉持还原生活本真的理念,追踪着一位失业工人的生活轨迹。但它绝非冷眼旁观世相百态,亦无自然主义那般繁琐冗长、事无巨细的弊病,而是将里奇安置于多重空间之中,借此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景观”,强化人物的社会属性,并映射出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与鲜明的倾向性。纵览全片,里奇的身影先后出现于职业介绍所、当铺、警察局、工人俱乐部、市场、教堂、贼窝等诸多具有社会性的空间,他仿若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缘的落魄者,无奈且彷徨地穿梭其间。故而,这种对社会空间的精心拣选与有机整合,使得影片的表意超脱了里奇个人生活的狭隘范畴,进而具备更为宏阔的社会意涵,映射出二战后意大利失业潮的宏大图景。影片看似是对一个男人平凡琐碎生活的重现,却毫无拖沓冗赘之感,根源在于其依托着精妙的剧作架构。故事沿着时间脉络搭建起一座戏剧坐标系,剧作者并未摒弃层层递进、因果相连的叙事策略。然而,影片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真切的现实质感,乃是因为在这一坐标系的主轴之外,创作者巧妙地安插了诸多带有偶然性且看似与情节主线无关的“闲笔”。诸如影片中里奇两次拜访看相女人占卜,以及里奇与儿子布鲁诺悠然漫步于河岸之畔等情节,它们游离于主线之外,却成为窥探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幽微窗口,从中我们得以洞悉里奇于失业困境中潜藏的恐惧,亦能感受到一对平凡父子间真挚深沉的情感。由此,影片被赋予了一抹人道主义的温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曾提出“有机知识分子”概念,他认为通过知识分子与社会特定集团和大众这种双重的天然有机联系,特定的社会集团或政党才可能赢得大众的同意,才可能真正联合大众,并一道去取得反霸权的胜利。换言之,自觉参与某种文化建构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有机知识分子。二战后的意大利青年导演们,怀抱着强烈的、炽热的人民意识,创作出《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不朽影片,他们倾心致力于构建电影的社会责任,用新态度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的可能性,也因此,“现实主义”前被冠以“新”字,“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世界电影面貌也从此为之一新。(编辑:王梓苡)
1945年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演员(饰 Don Pietro Pellegrin)
/
导演:
罗伯托·罗西里尼
/
主演:
安娜·玛格纳妮
/
阿尔多·法布里奇
/
Marcello Pagliero
/
Vito Annichiarico
/
Nando Bruno
/
Harry Feist
/
吉欧瓦纳·加莱提
/
Francesco Grandjacquet
/
Eduardo Passarelli
/
玛丽亚·米奇
/
播放正片
剧情:
根据塞吉欧·阿米迪的原著改编,描述二战结束前夕,占领罗马的德军仍大肆搜捕游击队。意大利的地下反抗组织领袖,工程师曼发弟遭德军追缉。在平娜的帮助下见到了唐·皮得罗神父,请他将一笔巨款转交给党组织。弗兰西斯科为了掩护他而被捕,平娜也中弹身亡。后来曼发弟仍被一吸毒女人密告,被纳粹逮捕入狱。纳粹故意在神父皮得罗面前严刑拷打曼发弟。最终两人都在敌人的酷刑和枪弹下英勇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