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伯特·多恩海姆

Robert Dornhelm

2013年
2008年
2007年
剧情: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1805年至1820年之间,以1812年的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生动描写了在战争中俄国社会的重大事件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奥斯特利茨大战、波罗底诺会战、莫斯科大火、拿破仑溃退等。通过对四大贵族家庭——包尔康斯基、别素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以及主人公安德烈、彼埃尔、娜塔莎在战争与和平环境中的思想和行动的描写,展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风貌以及个人在战争中自我人格的完善过程。影片是一部杰出的世纪史诗,气势非凡。      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6国斥资2600万欧元拍摄的新版《战争与和平》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色彩。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主要演员则分别来自法国、德国、意大利和俄罗斯等国。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女主角娜塔莎·罗斯托娃的扮演者、24岁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此前她因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的芙蓉·德拉库尔一角已在世界各地拥有不少“粉丝”。   俄罗斯文学泰斗列 夫?托尔斯泰的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再次被搬上屏幕。近日,这部由俄罗斯、意大利、英国等欧洲六国倾力打造的四集同名电视电影在俄罗斯电视台黄金时间与观众见面。尽管兄弟台“第一频道”为此专门推迟了由另一位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改编的电视剧,新版《战争与和平》仍未能逃脱兵败滑铁卢的厄运:不但4%的收视率差强人意,更是遭遇国内民众一片恶评。     国际化创作阵容     拍摄新版《战争与和平》是意大利电视台的主意,后来得到了俄罗斯、英国、法国、波兰和西班牙同行的支持。制作方雄心勃勃,为此心甘情愿投下2600万欧元的巨资,耗时两年,转战波兰、立陶宛、澳大利亚和俄罗斯等四国进行拍摄。     尽管新版《战争与和平》不如由奥黛丽?赫本、亨利?方达等好莱坞明星主演的1956年版那样星光熠熠,却也招募了不少欧洲一线明星。女主角由出演《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法国女演员克莱芒丝?波西扮演,而两位男主角分别由意大利性感男星阿列西奥?波尼和出演过《再见,列宁》的德国演员亚历山大?拜尔饰演。     本片导演是罗马尼亚裔美国人罗伯特?多恩海姆,他曾与斯皮尔伯格有过合作,而编剧之一正是《美国往事》的编剧意大利人恩里科?迈蒂奥里则。     众口难调做妥协     国际化的创作阵容虽可让新版《战争与和平》博采众长,但也易令其陷入众口难调的尴尬境地。影片制片人之一谢尔盖?丘马科夫抱怨道:“我们想让剧本尽量地忠于原著,但后来明白,和所有人达成协议是不可能的事情。”     俄罗斯人原本做了妥协,只要求拿掉那些“非常愚蠢”的情节,但就是如此卑微的愿望也未获满足。克里姆林宫附近的基督救世主大教堂是为纪念1812年战争牺牲者而修建的,但在新版《战争与和平》里,这座还没兴建的教堂已赫然矗立在熊熊燃烧的莫斯科城中。     对此,欧洲同行的解释是,在他们国家,没有人知道这一史实,为忠于原著就把如此凄美壮丽的画面去掉实在可惜。俄罗斯方面希望剧本愈接近原著愈好,但意、法和德等出资大国却希望将新版《战争与和平》拍成通俗易懂的现代华美大片。     一边骂,一边捧     新版《战争与和平》在俄罗斯电视台播放后,遭致俄媒体一片骂声。俄新社认为,失实于原著的情节、提纲挈领式的叙事和颇富争议的选角是影片的三大败笔。《生意人报》建议,如果要看这部电影,最好先完全忘记原著。该报十分惊讶于影片“令人气愤的大胆妄为”,竟然将深色头发的娜塔莎变成了金发女郎。而《共青团真理报》则对有着像007一样性感面容的安德烈和长着让施瓦辛格万分嫉妒的发达胸肌的皮埃尔大表不解。     托尔斯泰的玄孙弗拉基米尔?托尔斯泰也对新版《战争与和平》大为不满:“托尔斯泰的主人公都不像他们自己。娜塔莎本来是乐观的,情感丰富的,但在这里,她却面色苍白,冷漠,而且理性。”     与俄罗斯人“平淡乏味、简直无法看下去”的反应形成鲜明反差,新版《战争与和平》在法、意等国大获成功。在法国播放时收视率逼近24%。观看此剧的华人留学生董铭告诉记者:“拿破仑在剧中不是正面人物,骄横无理,本来很浪漫的爱情就被战争毁灭了,法国人看得都很揪心。”而在意大利的收视率高达26%,每集有600万观众收看。     俄新社报道对此不无戏谑地说,从前西方人把俄罗斯当作“野蛮的地方”,如今他们亲眼见识了俄罗斯人自古就精神高尚、心灵丰富,这也算是安慰了。
2006年
剧情:电影《王子传奇》故事梗概剧情介绍:     列车吐着长长的青烟,载着鲁道夫王子的灵柩,在奥匈帝国茫茫雪原上飞驰。在天主教教堂门口,士兵敲击着厚重的门,通报来者是奥地利王储、匈牙利皇家 步兵团检察长、哈普斯堡大公鲁道夫殿下。短暂的静默后,大门里面传来“不认识这个人”的冰冷回答,丝毫不顾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和伊丽莎白公主就在送葬的人 群之中。   天啊!居然还有人不认识鲁道夫王子。如果是十年前……   十年前,继承了父亲的英俊与母亲美貌的鲁道夫王子是一个有着黄金色眼瞳的美男子。作为奥地利皇室唯一的直系子嗣,从出生之日起便拥有巨大的财富和崇 高的地位。相比通过军队和教会建立强大的奥匈帝国的父皇弗兰茨·约瑟夫,鲁道夫有着鲜明的自由主义倾向,同情和维护共和主义者,主张推动帝国向君主立宪制 国家过渡。   然而,塔非首相上台后,鲁道夫王子更加远离皇权的中心。在父皇的旨意下,鲁道夫回到布拉格。受画匠卡隆的影响,鲁道夫深入人民、倾听民声,为父皇遭受蒙蔽而难过。为了国家的前途,鲁道夫王子不惜背叛父皇,将改革国家的唯一希望寄托在说服父皇帝改变初衷这不切实际的幻想上。   政治上的失意,将鲁道夫王子推向日益被动尴尬的处境。消沉无助中,鲁道夫王子在维也纳、布拉格干脆过着奢华的纵情生活,高贵的巴罗尼斯夫人、美艳的 米兹妓女,都曾成为鲁道夫的猎物。二十三岁时,鲁道夫王子被强迫和比利时国王的女儿史蒂芬尼结婚,从此开启一段地道的政治婚姻。   弗兰茨·约瑟夫皇帝发动的战争还在继续,塔非首相此时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由于与德国的结盟,德国皇帝的驾崩直接影响到奥匈帝国在战争中的态势。尽管弗兰茨·约瑟夫皇也曾将鲁道夫派上战场,出任步兵团检察长,但向往自由、渴望和平的鲁道夫王子在战场上没有多少建树。   政治上的失意,让鲁道夫沉湎于纵情声色。此时,巴罗尼斯夫人出落得亭亭玉立的女儿麦瑞闯进鲁道夫王子的生活。在与麦瑞私奔的落脚行宫梅耶林,鲁道夫和麦瑞殉情自杀。鲁道夫王子所预言并一直设法避免的大战在1914年爆发。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奥匈帝国的地图从此消失。 电影《王子传奇》精彩视点:   奥匈帝国的历史和茜茜公主的风流艳史,不止一次地被电影人搬上大银幕,而茜茜公主的后人鲁道夫王子的传奇故事则鲜为人知。2006年出品的大型历史题材影片《王子传奇》,以厚重的历史文化、真实的人物故事、恢弘华丽的画面,讲述了鲁道夫王子纵情声色失意于政治的悲凉人生,再显奥匈帝国的没落。   导演罗伯特·多恩海姆的作品大多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西部风云》、《安妮日记》、《斯巴达克斯》等作品,无一不是以客观的历史镜头关注历史时代下的人物命运;而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恢弘场面的掌控,则尽显罗伯特·多恩海姆导演的艺术功底。
2004年
2003年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