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ja Dihrberg

2010年
剧情:  费迪南德·马里安是一个杰出的演员,他因在1940年维特·哈兰(Veit Harlan)的纳粹宣传影片《一个犹太人的故事》里有着出色的表演而名声大噪。可是正是这个角色却差点毁了他的生活。   先是在影片的拍摄期间,马里安的妻子就刻意和他保持距离,因为她觉得自己的丈夫变了,她无法忍受一个成天把政治和法西斯主义挂在嘴边的男人。影片的首映放在了当年的威尼斯电影节上——那是在墨索里尼政权的扶植之下才开始的一个电影节。当然,在法西斯政权的庇护下,影片获得了料想的成功。而作为纳粹包装和宣传处的一个新星,费迪南德·马里安也越来越明显地看到了影片在社会上造成的影响——于此同时,他也渐渐认清了纳粹的真实面目。他的朋友一个接着一个逃向外国,身边的那些犹太演员也一个接一个遭受迫害。他把一个犹太演员藏在自己的别墅中,可是他家的女佣却向党卫军告发了费迪南德·马里安。   对社会和人性失望的马里安开始买醉,可是他这么做却只是招来了统治者的厌恶。为了能更好地控制这位明星,戈培尔亲自出面将马里安的妻子驱逐出境,可是这亦没有让马里安乖乖就范,只是加重了他自暴自弃的生活。很快,马里安的情人,一个叫做维莱斯塔捷克斯洛伐克女人也离开了他,伴随着马里安的只有那部“职业生涯顶点”的政治宣传片。   很快,战争结束了,所有和影片有关联的人都在强调自己的无辜,影片的导演,其他演员都是如此。在一次聚会上,马里安碰到了一个从集中营里生还的德国人。他告诉马里安他的妻子安娜已经死在了外国。遭到了重创的马里安难过之极,这时他又不幸目睹了维莱斯塔正在和一个美国大兵调情。   对生活已经失去热情和信心的马里安坐进自己的车子,点火,开走——他再也没有回来。
2009年
2008年
剧情:    本片再现了世界历史上最惨烈的海难,纳粹时期的威廉·古斯特洛夫号巨轮沉没事件。有超过9000人在这次空前灾难中丧生,其中绝大多数是妇女和儿童。官方从来没有正式调查过此次海难,了解它的人少之又少。   “古斯特洛夫号” (Wilhelm Gustloff)建于20世纪30年代,起初是一艘供纳粹环游世界的客轮。但是到了1944年底,这艘船被用来搭载德国纳粹海军的U型艇成员,并停泊在位于波罗地海的波兰北部港口城市格...    幕后花絮   1945年,一艘满载万名乘客的德国客轮在海上行驶时被前苏联潜艇击沉,造成9千余人遇难,死亡人数超过“泰坦尼克号”6倍,成为世界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海难。由于此船系纳粹建造,因此又被称为“希特勒的泰坦尼克号”。六十余年来,由于这次海难造成太多的无辜平民遇难,很多人担心此事会与纳粹奥斯维辛集中营相提并论,于是多年来始终令史学家讳莫如深。     1945年1月30日。战争期间被军队征用的巨型油轮古斯特洛夫号,满载着难民,从但泽的格丁尼亚起航,驶往基尔。没有具体的官方数据,但是根据船员估计,船上当时总共承载了10000人以上。当天晚上,古斯特洛夫号被游弋在波罗的海的苏联s-13潜艇发现。三枚鱼雷命中该船,古斯特洛夫号于40分钟后沉没。死难的难民数据估计在9000人以上。      刻板的德国人拍了一部干巴巴的电影,没有泰坦尼克的浪漫与凄凉,有的只是现实,残酷的现实。电影没有歌颂什么,既不是凄美动人的爱情,也不是舍己救人的英雄主义。倒是普普通通的难民成了电影真正的主角,那些跋山涉水,眼看身边亲人一个个死去,最后终于上了这艘驶回祖国腹地的巨轮,却最终葬身鱼腹的难民们。 但是就算回到了基尔,又能怎么样呢?等待他们的还是一场浩劫。这又让我想起了无间道,在这条漫长的荆棘路上永远都没有终点,有的只是一个个的轮回,每当走完了脚下的路,却又发现自己回到了起点,又得重新上路。人的生命之于命运是那么的渺小。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镜头是在登船结束时,铁丝网外面排着长队,绝望的难民看着缓缓开动的巨轮的羡慕而又无助的目光。他们眼里的古斯特洛夫号,是一条通往希望的路,通向生的路。可是命运给他们开了个玩笑,那些踏上希望之途的难民们,大多没有看到第二天的太阳。反而是铁丝网外绝望的人们,继续着为了生存的挣扎。但等待他们的又是什么呢?蔓延的战火,刺骨的严寒,还是下一艘古斯特洛夫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