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 Moore

2003年
剧情: 这是一个关于美国梦的故事,一个移民家庭的故事,一个有关爱与希望的故事。  [剧情]    这又是一个经典的美国梦,爱尔兰移民约翰尼(帕蒂·康西迪)和莎拉(萨曼莎·莫顿)带着他们的两个女儿,满怀希望地来到美国。当行走在充满着各种奇怪新鲜声音的纽约曼哈顿大街上时,他们便开始了充满冒险的生活。炫目的未来在等待着这个家庭,但是他们首先必须忘记过去。   约翰尼与莎拉很快就发现美国并不是一块机会遍地的黄金大陆,因为缺钱,一家人只好栖身于纽约的廉价公寓,公寓破旧得犹如恐怖片场景,住在那里的人形形色色,不是瘾君子就是异装癖。以前的积蓄都花在食物、房屋租金和煤气水电费上。从拽着一个空调穿过曼哈顿,到找一个像样的工作,事事艰难的夫妻二人觉得美国充满了挑战、古怪与危险。然而他们的两个女儿却认为美国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会发生的神奇之地,是一个可以将她们从过去的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地方。但是约翰尼与莎拉仍然沉浸于在爱尔兰爱子夭折的悲痛之中,他们发觉彼此的关系也仿佛因为在纽约艰难生活的压力而更加紧张。   某个万圣节,姐妹俩克莉斯蒂和艾瑞尔鼓起勇气敲开楼下神秘邻居马蒂奥(杰曼·翰苏)的房门。马蒂奥是一个脾气古怪的尼日利亚画家,他恼怒的尖叫声经常在楼梯间回响,但是这一次他却对姐妹俩出乎意料的和蔼。一切从此改变。   莎拉邀请马蒂奥来吃晚餐,马蒂奥很快和这个家庭打成一片。渐渐地约翰尼开始怀疑他的妻子和这个楼下的男人可能滋生出一段感情。约翰尼问马蒂奥“你想取代我吗?”马蒂奥回答说“可能会啊。”约翰尼又问“你爱我的妻子吗?”马蒂奥直截了当地回答“我爱你的妻子,而且我也爱你,爱你的孩子们。” 就这样,在马蒂奥与这家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移民家庭的喜怨哀乐和他们如何坚守着家庭、希望、信念、奇迹与爱。   [幕后]    本片系爱尔兰著名导演吉姆·谢里丹根据他在美国的自身经验拍摄而成。影片在2002年初就已拍竣,同年在多伦多电影节上首映,却由于种种原因直到2003年末才开始在英美等地院线上映,不过这部让大家久违了的谢里丹作品没有令人失望,上映后赢得一片赞扬之声,《早安美国》把它评为“本年度最好的电影”,在12月公布的金球奖提名名单上,《前进天堂》获最佳编剧和最佳原创歌曲两项提名。   《我的左脚》、《因父之名》、《因爱之名》,提到这一连串的影片名字,钟爱艺术片的影迷自然心领神会,它们都出自同一位导演之手——来自爱尔兰的吉姆·谢里丹。谢里丹1949年2月6日生于爱尔兰都柏林。毕业于纽约电影学校,之后继承父业组织话剧团。曾在柏林的艺术中心和纽约爱尔兰艺术中心担任导演。   1989年谢里丹的第一部作品《我的左脚》甫问世便引起全世界的注意,也为他带来了数不清的荣誉。其后的《因父之名》更奠定了其影坛大师的地位。作为他第五部作品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谢里丹向我们展示了一段有些个人化的经历,一个家庭如何在美国找到它的信念的故事。剧本是由谢里丹和他的两个女儿合写,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其举家移民美国的经历的影子。   电影的创意源于一次谢里丹去洛杉矶参加奥斯卡颁奖晚会时偶遇过去的邻居,朋友提到他们过去共同的朋友和住过的公寓。这些促使谢里丹邀请自己的两个女儿揉合一家人过去的生活经验写成了这个剧本。“电影中的许多事情确实在我们身上发生过,”谢里丹说,“我确实曾拖着一台空调穿过纽约,确实在公园花了很多钱去赢一个玩具,我们也确实有一个早逝的儿子。但是我改变了很多东西,包括时代背景。事实上,在某种情况下,真实的生活远比小说来得神奇,许多曾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是那样的不同寻常以致于我们不得不忍痛舍弃一些。”   导演谢里丹将这部电影献给“弗兰奇”,这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字,在电影中,是这个家庭中死于脑癌的儿子的名字,而在实际生活中,是谢里丹已逝兄弟的名字。而有趣的是,片中父亲的名字Paddy在俚语中正式爱尔兰人的意思。       来自英国的女主角萨曼莎·莫顿2000年因出演伍迪·艾伦的《甜蜜与卑微》而获得奥斯卡提名,并从此获得好莱坞青睐,身材娇小、外形甜美的莫顿拥有近乎婴儿般天真无辜的外表,众位导演们看重的,可能正是她的这一特点。在莫顿为数不多的作品表上,有着包括《少数派报告》、《耶稣之子》、《伊甸园》、《代码46》等一系列名导作品,使其成为90年代末最引人关注的新近女星。   大家熟悉黑人演员杰曼·翰苏是从在《角斗士》里所饰演的角斗士阿布开始的,他因为在《断锁怒潮》里扮演奴隶叛乱的领导者而获得金球奖的提名,最近的作品还有《四根羽毛》、《狂飚男孩》、《古墓丽影2》和即将上演的《穆哈亚》(MURAYA)。从小在西非的贝宁湾长大的杰曼·翰苏13岁到巴黎求学,22岁时被时装设计师发现后成为了一名国际模特,还被大卫·芬奇发现,出演了若干音乐录影带。移居洛杉矶通过看电视自学英语后开始了演艺事业。   和前两位演员相比,饰演男主角约翰尼的帕蒂·康西迪名气要小得多。同样来自英国,康西迪更多的是亮相于英国的电视荧屏上,受褒扬最多的莫过于2000年一部在国际各大影展上颇有斩获的小品——《单亲双爱的日子》(Last Resort),此外他还出演过英国导演迈克尔·温特伯顿执导的《24小时派队狂》,《新美国梦》是他首次担任男主角。   [评论]    这部表现一个受过伤痛的家庭如何在移民美国后重新找到自己的坚持与信念的电影,用一种淡淡的幽默向我们展现了我们心中的那些爱、记忆、秘密、得到、失去。在这部电影里,有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经验,那些我们做过的傻事,那些与朋友、邻居间的关系以及那些如何越过过去、面对自己的的勇气。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是,生活洪流表面下暗涌的否定、拒绝与疏离其实往往比外界的不安更为可怕。   每一年都有无数的人怀揣梦想试图以合法/非法的途径前往美国,而其背后的艰辛故事则几乎大同小异,都是足以催人泪下的血泪故事。导演选择了这样一个看上去并无新意的题材,却并未落入庸常的窠臼,其平实真切的导演手法和冷静理智的演员阵容,足以击垮最苛刻的评论家的防线。  
2001年
剧情:长期以来,美国及其英国借助巴拿马运河便利的运输攫取了大量的财富。而巴拿马运河协定到期协定到期,运河的所有权就会由美国转给巴拿马政府,那时,英美两国的经济利益均将会遭受不小的损失。英美两国在明里暗里施展出浑身解数,千方百计想阻挠运河的交付。     哈里·潘德凭着一身出色的裁缝手艺和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混迹于巴拿马显贵要人们的圈子里,为包括美国驻巴武官甚至巴拿马总统等在内的客人缝制华贵高档的服装。除此之外,哈里的生活和其他寻常百姓一样:有一个在巴拿马运河管理委员会工作的妻子和两个淘气的孩子,这一切只是哈里用来掩盖他那不光彩的过去的假象,很快,就有一个神秘的人物暗中揭穿了哈里的面目抓住了他的小辫子。    这个自称是英国大使馆官员的神秘人物叫安德鲁·奥斯纳德,他的真实身份是英国情报处的间谍,任务是搜集有关巴拿马运河的情报。在他的逼迫下,哈里成了他安插在巴拿马高层人士圈里的眼线,一些重要信息逐渐被奥斯纳德搜集起来传达到英国的最高情报机关。    哈里其实还是个编故事的好手,为报复奥斯纳德阴险的要挟并且榨取些钱财以还债,他谎报军情说:一个由左翼份子组成的地下组织正在酝酿一场武装运动,目的是推翻现任总统的政权。这个情报立刻被英方捕获;而美国由于没有任何可信的情报支持,所以仍持犹疑态度。两国夺取运河的野心使他们蠢蠢欲动,一场政治大乱如箭上弦......
1996年
198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