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诺·德尔邦内尔

Bruno Delbonnel

2021年
2018年
2017年
2016年
2015年
2013年
2011年
2009年
导赏:作为“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第六部,《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将青春的躁动与末日的阴影编织成魔法世界的《恶之花》。影片通过三个递进场景书写邓布利多牺牲的悲剧——冥想盆里记忆碎片的自我解剖、岩洞中的物理献祭、以及天文塔上的仪式化死亡。这种牺牲美学在斯内普的凝视中达到高潮。当杀戮咒的绿光穿透邓布利多身躯,镜头却聚焦于斯内普抽动的指尖——这个被忽略的细节,实则是整个系列最精妙的叙事伏笔。导演大卫·叶茨曾表示他把本片和《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上下两集看成是一个三部曲,因为当中的一些谜团是紧密相连的。而作为“开篇”的《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成为了一个值得反复咀嚼的时间胶囊,片中如神秘的R.A.B署名,斯内普教授的身份谜团等,将会在后续一一揭晓。“哈利·波特”系列电影始终以其卓越的视觉美学和深邃的魔幻叙事风格著称,在摄影、光影设计及特效技术层面不断突破,为观众构建了一个兼具神秘感与真实感的魔法世界。本片在视觉进行了更深的风格化探索,法国摄影师布鲁诺·德尔邦内尔用油画般的影调,将霍格沃茨转化为伦勃朗式的暗箱。冷峻的泥土色调中偶尔迸发的暖光,如同末日前的最后烛火:斯拉格霍恩办公室的琥珀色药水瓶、韦斯莱笑话商店的霓虹彩光、以及邓布利多临终前魔杖的幽蓝火焰,共同构建出光明与黑暗的角力空间。通过伏地魔年轻时期的回忆片段,以及德拉科·马尔福作为“恶魔信使”的阴郁叙事线,将角色的心理困境与外部环境的冷酷感完美融合。两位年轻演员苍白而精致的面容在低饱和度的光影下,呈现出一种近乎病态的冷峻美感,既是对角色内心挣扎的隐喻,也强化了影片整体的悲剧基调。最具震撼力的是岩洞戏份的视觉语法。当阴尸从黑水中浮现,德尔邦内尔采用了负片效果:苍白的尸体群在墨色水域中蠕动,是哥特美学的极致体现。(编辑:明慧)
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