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德孔布勒

Guy Decomble

有片源
1981年
1964年
1963年
1962年
1961年
1960年
导赏:《四百击》这部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法国新浪潮电影杰作,以其独特视角摹画了一个少年成长的酸涩。其故事蓝本源自导演特吕弗本人的成长经历。特吕弗自幼成为孤儿,曾被监禁于少年监狱,后由养父抚养成人。他将自身的痛苦、迷茫与对爱的渴望融入影片之中,塑造出安托万这一著名少年形象。片名“四百击”原是法语中的俗语,意为“给某人一顿痛打,以便他能变成好孩子”,它暗示着影片主人公安托万在成长路上遭受的种种打击,无论是来自家庭的冷漠、学校的苛责,还是社会的无形压力,都如同重击,让他心灵千疮百孔。影片开场便将观众带入少年安托万压抑的生活环境。家庭中,父母关系紧张,他们的争吵声仿佛是安托万童年的背景音乐。母亲与他人的暧昧,父亲的冷漠,让家失去了应有的温暖。晚餐桌上,父母相对无言,偶尔的交流也满是火药味,安托万只能在一旁默默低头,不敢言语,这简单场景将家庭的冷漠刻画入微,为他后续的叛逆埋下伏笔。学校里,同样是另一番冰冷天地。老师刻板教条,面对学生犯错,不是耐心引导,而是严厉惩罚。安托万因未完成作业被罚站墙角,周围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斥责,让他眼中的光逐渐黯淡,对学习与学校的厌恶日益滋生。在极端的压抑中,是安托万渐渐滋生的反抗情愫。安托万的叛逆行从最初的逃课,与朋友在街头游荡,试图寻找自由与快乐;到后来偷拿父亲公司的打字机,这一行为并非单纯的恶,而是他渴望被关注、想在沉闷生活中制造波澜的极端表现。被发现后,父亲将他送进少管所,那里如同“少年的牢笼”,森严的管理、冰冷的氛围,进一步摧毁着他的心灵。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当属结尾,安托万出逃后奔向大海。特吕弗用一个横移长镜头追随着狂奔的安托万,最终镜头戛然而止地定格在他在孤独迷茫的面部。迷蒙的海边,“打我吧,这总比被无视要好”这句台词似乎在回响,道出他内心深处对爱与关注的渴望。他望着大海,像是在寻找生活的答案,可眼前只有无尽的未知,身后是破碎不堪的过往。《四百击》没有宏大叙事,却凭借细腻日常,精准捕捉到青春叛逆背后的孤寂与迷茫。映照出家庭、学校、社会在青少年成长中应承担的责任,警示着成人世界莫让孩子在成长路上迷失,引发了对青少年内在精神世界的重新思考。(编辑:王梓苡)
195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