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

有片源
2012年
2006年
导赏:《云水谣》通过三地影人首次大规模合作,新的电影语言、结构方式,以及视觉感官的新刺激来生产出新的产品,正是国产商业大片摆脱古装武侠单一模式创造新类型的大胆尝试。中国电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康健民观看影片后评价说,“我被那个年代刻骨铭心、生离死别的爱情所感动,为影片表达出的价值观所震撼。就像《泰坦尼克号》的爱情故事背后也折射出美国精神和价值观念,《云水谣》表达了中国式的爱情,中国式的人生观价值观。它正是中国国别的独特爱情片。”《云水遥》从表面看,讲述了一个凄美的战争爱情故事。然而,故事背后,隐性地蕴涵了创作者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革命理想的主流价值观以及政治左右人命运的宏大主题。主人公的两段爱情,第一段——政治的分化形成海峡两岸分裂的格局,导致深深相爱的恋人从此远隔天涯,难以厮守终老。第二段——战地恋情开花结果。战火的洗礼,男主人公的爱国热情,令他远赴艰苦的西藏,爱他的女人一路追随,最终双双牺牲于救人的路上。影片结尾,出现一只苍劲的山鹰,直冲云霄,飞越重山峻岭,飞越海峡两岸,喻示着两岸那么近又是那么远,爱情的悲欢离合源于两岸的分隔。故事与影片传达的价值观巧妙地融合渗透。创作者的信仰通过细腻真挚的爱情叙述,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观众。对此,导演表示:《云水谣》中,很难把爱情主旨和爱国主义、家国情怀分开,它们渗透在一起。过去很多电影为物理反应,故事、人物、标签、口号都是定制的;现在的电影应该是化学反应,产生“主流电影”这么一种新物质。正如韩三平所说,集中力量打造和宣传《云水谣》这样一部电影的意义在于:中国的古装动作电影在世界已经达到了一个成熟的高度,而其他类型的大制作类型电影还非常不成熟,爱情电影也有大片,而不单单是武打片才能做大。多种类型的电影能够一起发展,中国电影才能更健康地发展,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影片《云水谣》不做作,不空洞,不说教,基本做到了雅俗共赏,做到了剧情取胜、以情动人。它作出的一些新尝试是值得肯定的。从中我们看到了国产大片未来发展的方向,也看到了中国电影美好的未来。影片故事从香港的时尚女青年孟小芮,到隐居在曼哈顿的古稀老人王碧云,又从王碧云年轻时的爱情到一个男人一生的传奇命运,时间跨度巨大。编剧对原著的再创作,赋予了这部爱情片生活的质感,时代的纵深与广阔,更重要的是给予这部爱情影片细腻、激越和富有爆发力的情绪特征。影片利用一些小道具在有限的时间和场景里迅速展现人物特征和关系。三位偶像出身的年轻演员在片中都有令人惊艳的表现,不管是陈秋水的挣扎,王碧云的等待还是王金娣的执著,都被生动到位的表现了出来,其中两个女主角的戏都做得很足,特别是李冰冰,能瞬间让人印象深刻。配角里面,秦汉片中“以牙品人”的职业怪癖,让这个形象无比生动。
2005年
1995年
导赏:《南京1937》这部以1937年发生于中国南京的战事为背景的影片,以一种深情厚意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在南京大屠杀中的遭遇。通过电影艺术的形式,吴子牛导演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怆。《南京1937》在中国上映后又于日本上映。这部电影是中国电影人合作的成果,其导演是来自中国大陆的第五代电演人吴子牛,监制是中国香港著名电影人吴宇森,主演为中国台湾演员秦汉、刘若英、陈逸达。影片采取的视角是一个中日结合的家庭,丈夫是中国医生成贤,妻子是日本女人理惠子。在人物塑造方面,影片以成贤家庭为核心,设计了一组在社会身份上各有代表性,在行动上都顽强反抗日本侵略暴行的人物群像,包括教师刘书琴、军官邓天远、电厂工人根发、一位老进士和日军士兵石松。他们的遭遇让人动容,他们的事迹让人感叹。由此,《南京1937》在表现中华民族抗争日本侵略者的同时,宣扬了这样一个主题——战争是人类共同的灾难。从《南京1937》开始,“南京”题材故事电影转向注重重大史实的方向,与同时期上映的《黑太阳:南京大屠杀》两部影片都在故事叙述中不断穿插重大史实(如草鞋峡大屠杀)、典型史实(如百人斩竞赛),并且以此为故事的时间坐标。影片最后,结尾打出两行字幕,分别是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死亡人数和1955年南京城最新人口数字。或许在导演心中此片不仅是一声历史的回声,还在某种程度上直指未来。战争中泯灭的人性,乱世中无果的爱情都已经逝去,关乎于如何更好生活的思索,才是影片留给后世的最为弥足珍贵的价值。《南京1837》是一部值得每一个人铭记的电影。它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警示。(编辑:赵敏)
1961年
导赏:《革命家庭》是水华导演于1961年执导的经典革命题材影片,该片以宏大的历史背景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将一个共产党员家庭在革命斗争中的故事娓娓道来,以其深刻的主题、精湛的演技和出色的制作水准赢得了观众的广泛赞誉。故事改编自陶承口述、何家栋与赵洁执笔的自传体小说《我的一家》,聚焦于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家庭——江梅清和周莲一家。他们在面对敌人的残酷镇压和艰难困境时,依然坚守信仰,进行对敌地下斗争,甘愿牺牲小家的幸福换取千千万万家庭的平安。影片从家庭的微观视角出发,通过描摹这个五口之家的悲欢离合,呈现母亲周莲在革命过程中人格的转变与成长,深刻揭示了革命事业的艰辛与伟大,同时也讴歌了革命者之间深厚的亲情与挚爱。简洁凝练的镜头,考究的构图,朴实又不失生活质感的布景,既尊重了原作的现实,也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真实且充满艺术感染力的世界。水华导演在《革命家庭》中延续了他对普通人在革命洪流中的命运和选择的关注。于蓝饰演的周莲一开始是一个没有任何革命斗争精神的普通妇女,她满足于相夫教子的恬淡生活。孙道临饰演的江梅清温文尔雅、坚定不移,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革命者的崇高信仰和无私精神,周莲受到了丈夫的感召,爱国之心逐渐觉醒,不仅继承了丈夫的遗志,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护了党组织和家人的安全,显现出女性在革命道路上的坚韧与勇敢。影片将个人的成长置于时代的变迁之中,展现革命精神与家庭情感的交织与碰撞,为观众呈现了一幅感人至深的革命画卷。(编辑:海边淡鼠)
195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