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柯蒂斯

Joe Cortese

2018年
导赏:在2019年奥斯卡颁奖礼上,《绿皮书》以黑马之姿摘得最佳影片桂冠,这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将观众带回1960年代美国南方种族隔离制度的阴霾中。影片中那本指引黑人安全出行的“绿皮书”,既是历史伤疤的见证,也成为叩击现代文明的精神图腾。当我们跟随黑人钢琴家谢利博士与白人司机托尼·利普的南下巡演之路,看到的不仅是公路电影的表层冒险,更是一场关于尊严、偏见与文化认同的深层博弈。影片开篇即构建了极具反差的人物图谱:举止优雅的谢利博士虽坐拥三重博士学位,却因肤色被困在金碧辉煌的囚笼;粗俗市井的托尼混迹底层,却能在白人主导的社会规则中游刃有余。这种身份倒置的设定,将种族问题的荒诞性推向极致。导演彼得·法雷里巧妙运用公路片的框架,让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在封闭车厢内碰撞。从匹兹堡到伯明翰,越深入南方腹地,文明的遮羞布越显脆弱。那场雨中爆发的争吵戏堪称灵魂拷问的范本——“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那么我到底是谁?”导演在视听语言的调度上彰显大师手笔。冷暖色调的转换暗示着人物心理变迁:纽约冬日的阴冷蓝调,与南方夏夜的暖黄光晕形成强烈对比,暗示着种族歧视的隐性暴力比气候更令人窒息。当车辆抛锚在棉花田边的长镜头里,谢利博士与田间劳作者的对视充满张力——精英与劳工阶层的黑人,在种族压迫前形成了奇妙的命运共同体。这种视觉隐喻的运用,使影片跳出了常规社会问题片的窠臼,升华为存在困境的哲学思辨。《绿皮书》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剧本的精密编织,更在于它用举重若轻的方式解构沉重议题。当谢利博士在橙鸟餐厅弹奏肖邦时,镜头缓缓推过黑人听众沉醉的面庞,古典音乐与蓝调布鲁斯在此达成精神共鸣。这一“灵魂震颤的时刻”,完成了文化等级制度的祛魅——艺术本无肤色,正如人性不应被偏见桎梏。(编辑:赵敏)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4年
剧情:  20世纪40年代末,第一位女性拳击裁判员冲破重重阻力应运而生。同一时期,次中量级拳手Sugar Ray Robinson在其201场职业拳击赛中取得了19负的佳绩,且从未被击倒过!   枯燥的文字叠加是对拳坛历史的引述,也是本片官方网站首先昭示给广大影迷们的创作定位。剧本并非来自杜撰,如同黑暗背后那终究能照亮大地的那一缕阳光,它取材于北美拳击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成功的女性经纪人杰姬·凯伦(Jackie Kallen)的真实经历。   人到中年的犹太妇女杰姬(梅格·瑞安饰)来自密歇根州底特律市,聪颖而意志坚决的她勇于打破宿命与传统,开始尝试涉足拳击经纪人这一始终为男人所统治的职业。新鲜事物有时也是异类的代名词,历来女性涉足男性地带所遇到的困苦与艰辛不言而喻,而只有勇于接受挑战且毅力出众的人才是最后的胜者,值得庆幸的是杰姬就是这样的女性。   遇到次重量级拳手卢瑟(奥玛·埃普斯饰)使杰姬找到了事业上的支撑点。深邃的眼神,凶狠的击拳动作,灵活的步伐,只有阅历丰富的伯乐才能从草芥中慧眼识英雄。一次街头斗殴中的相识,使杰姬发现了卢瑟草莽粗鲁背后蕴涵的作为一名拳手所具备的理想潜质。而资深拳击教练菲里克斯(查理斯·达顿饰)的如愿加盟成就了拳坛新的力量组合。勇往直前的信念,百折不挠的精神使他们走到了一起,也一同陪伴他们走向事业的高峰。
2002年
2000年
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