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科尔利

Annie Corley

2013年
2011年
2009年
导赏:《守法公民》上映于2009年,彼时的美国社会在历经诸多变革后,司法体系看似完备,却依然暗藏诸多矛盾与漏洞。影片揭示的美国司法体系弊病,即是美国刑事诉讼中的诉辩交易制度——污点证人制度。导演F·加里·格雷,此前凭借《偷天换日》收获良好口碑,他擅长挖掘城市街头巷尾的现实故事,聚焦小人物在困境中的挣扎与抉择,对于生活质感的把控能力为《守法公民》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美国电影分级制度下,《守法公民》被定为R级(限制级,17岁以下观众要求有父母或成人陪同观看)。导演F·加里·格雷表示:“我很高兴我们的部门和监制都没有妥协。拍摄这种类型的电影很容易产生妥协——去除部分残酷的情节而拍出一部PG-13级(特别辅导级,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的电影。我认为这样就浪费了一个集边缘性和复杂性于一体的故事,我喜欢它将惊悚和动作结合在一起的特质。”纵观影片,不少暴力血腥的杀戮场面充满了视觉冲击力,血淋淋的场面加成了影片的悲剧感。克莱德的复仇行动是影片的核心叙事线之一。他以高智商的犯罪手段,有条不紊地对那些曾经践踏正义的人展开报复。他的每一步都经过精心策划,从监狱中的巧妙布局,到对外部世界的精准操控,展现出了惊人的冷静与决绝。这背后反映的是人性在极端环境下的转变,他从一个守法公民变成了以暴制暴的“审判者”。他的行为虽然违反了法律的字面规定,却在道德的某些层面引发了共鸣。毕竟,当正义无法通过正当途径得以伸张时,人们内心深处的原始正义感便会被激发,开始思考法律与道德之间模糊的边界。从法律层面看,影片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美国司法体系的漏洞。在法庭上,明明罪证确凿的罪犯,却因司法程序的繁琐、交易的黑幕以及对人权看似过度的保护,逃脱了应有的严惩。主犯仅仅以轻微的刑罚就试图掩盖其令人发指的罪行,这不仅是对受害者及其家属的二次伤害,也将观众抛入了对美国司法制度的质疑之中。这种质疑基于现实中可能存在的司法困境,影片也试图将抽象的司法问题具象化,如证据链的完整性要求、法律条文的滞后性以及各方利益的博弈等。  影片的深度不止于呈现问题。它没有简单地将克莱德塑造为一个纯粹的英雄或者反派,而是将他置于复杂的社会与人性网络之中。在他的复仇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无辜者的卷入,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复仇的代价与意义。同时,也促使我们思考在追求正义的道路上,是否应该存在一种更加完善、平衡的机制,能够兼顾法律的权威与人性的诉求,避免让个体陷入绝望而不得不采取极端手段来实现自我认定的正义。(编辑:王梓苡)
2008年
2006年
2003年
剧情:  在那个声名狼藉的连环杀手的硬壳底下,有没有藏着一颗哭泣的破碎心灵?   艾琳·沃诺斯(查理兹·塞隆饰)的童年悲惨冰冷,除了殴打辱骂和虐待外,她的家庭什么也没有能够给她。她曾经幻想过要成为闪闪发光的明星或者得到真爱,但白马王子一直不肯来拯救她。为了谋生,从13岁起艾琳就不得不开始出卖自己的身体。后来,她离开密歇根来到佛罗里达,成为一个专门为在高速公路上跑长途的卡车司机们提供性服务的妓女。时间就这样在商业街、加油站、下等酒吧之间流逝,活着仿佛只为了等待一个尽头般绝望而无奈,直到艾琳邂逅了年轻的希尔比·沃尔(克里斯蒂娜·里奇)。   那是一个暴风雨之夜,艾琳只剩下最后五块美金,她想要最后喝一杯酒就去自杀,然而就在那个破败的女同性恋酒吧里,她和希尔比第一次相见。希尔比是个对未来完全不抱有希望的反叛姑娘,她的父母都是虔诚的教徒,因为痛恨她的女同性恋性倾向而把她赶来佛罗里达让她和一个老姨妈住在一起。艾琳从来没有对女人感兴趣过,但在和希尔比第一次交谈之后,她就决定要和她过夜。希尔比的温暖和关怀是艾琳这一生中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新鲜和陌生的东西,于是艾琳和希尔比很快成了一对如胶似漆的恋人,希尔比从姨妈家里搬出来,和艾琳一起住在汽车旅馆里。   艾琳决定不再做皮肉生意而是去找一个合法的有尊严的职业,但对社会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工作技巧的缺乏,使她只能在工作面试中被不断被人羞辱伤害。为了维持两人的生活,艾琳只得再次在高速公路边重操旧业。   一次,艾琳遇到了一个虐待狂嫖客,他向她施暴。为了自卫,艾琳开枪打死了这个男人,掩埋了他的尸体并抢走了他的钱和汽车,噩梦般的命运转折点终于出现……   年轻无知的希尔比不断向艾琳要求更多东西,而艾琳自己心中的某个束缚也似乎在那一刹那间被猛地折断,她开始越来越频繁的杀人,从年轻的男孩到温和的家居男人再到便装的警察,凶暴残忍,不问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