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志军

Zhijun Cong

有片源
2005年
2002年
2000年
剧情: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到宪兵队后,尽管队长酒冢感到有辱武士道精神,还是同意履行那份约定,并率部队将粮食送往挂甲台。粮食运抵村内,日军召集全村老小饮酒欢庆,共享吃喝。当欢庆进行到一半,酒冢突然向部下宣告天皇已经向盟军投降、日本战败的消息,于是形势出现突变,日军开始杀戮无辜民众,整个村落化成屠场,又纵火将这一山村化为灰烬。 在这一灭项之灾中,只有马大三一人幸免于难。不久,国民党军队接管了日军大部俘虏,花屋所在部队也在其中。一个雨天,马大三假扮成烟贩,手持利斧冲进日军俘虏营,见人就砍,鬼子死伤数人。而他最终被国民党士兵所擒,被判处死刑。执行死刑的正是那个与他们曾经朝夕相处花屋小三郎……
1999年
导赏:巨制史诗电影《荆轲刺秦王》由陈凯歌执导,巩俐、张丰毅、李雪健、王志文等群星主演,获得第19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最佳美术等5项荣誉,以及第52届戛纳电影节技术大奖。本片制作精良考究,画面宏阔典雅,殿宇设计雄伟华丽,战争场景紧张刺激,以厚重且独到的历史观念再现了荆轲刺秦王这个家喻户晓的英雄传奇故事,发掘出在《史记》的盖棺定论下有可能被忽略的人性内涵。电影《荆轲刺秦王》中,原故事的家国意识和英雄色彩被弱化,个体情感和精神痛苦才是导演所倾心强调的主题。编剧将文人思考与史实相融合,进行了戏剧化的拆解重述,细腻铺陈秦王和荆轲的人生际遇,讲述其与赵姬、吕不韦、嫪毐、燕太子丹等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何导致了悲剧性的命运,围绕“蕲年宫之变”等宫闱秘史展开叙事,最终引出“图穷匕见”的高潮冲突,阐释“一个帝王怎样变成了暴君,一个平民怎样变成了英雄”,通过解读历史投射出现代观念。片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无法悖逆历史的游戏规则,一切矛盾和伤害都是别无选择的宿命安排。在杀戮与权谋的隙缝中透露出的人情味,为抽象的历史人物增添了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政治斗争与爱恨情仇的角逐,更是营造了激烈与低沉两种叙事氛围,起伏之间,让观众产生一种更为刺激的观影体验。影片于1998年在人民大会堂首映,寓意“黄钟大吕,振聋发聩”(陈凯歌语)。虽然在上映时代曾经票房遇冷,但《荆轲刺秦王》历经时光“吹尽黄沙始到金”的考验,其历史怀想和艺术抱负已经受到广大观众的认可,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不容错过的力作。(编辑:曾奕琦)
1998年
1995年
导赏:《孙文少年行》表现了孙中山先生十二岁至十七岁的生活历程和心理发展轨迹,刻画了孙中山先生自幼就富于同情心和正义感,勤劳勇敢,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敢于反对封建迷信的优秀品质,再现了清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不聊生的生活情景。影片通过孙中山在少年时期显露出的忧国忧民意识和自愿为大众百姓谋出路的伟大抱负展现出一代伟人的成长历程。在片中,孙中山的故乡广东香山遭受飓风大水,愚昧的乡人只知向上天祈求平安。年幼的孙中山目睹了这些悲惨世道,对那些泥木神像产生了怀疑。孙文的哥哥孙眉回国,孙家的生活得以好转,孙文入私塾念书。十二岁那年,他随母亲来到了向往以久的檀香山,在这里,他接受了英籍校长韦礼士的教育,产生了平民谋求平等自由幸福的愿望。由于看不惯哥哥在庄园里过的那种自欺欺人的生活,他扯下了神像,被哥哥赶回了国。踏上国土,孙文目睹的是清王朝对平民百姓的欺压盘剥,他立志要拯救乡亲。他和幼时的伙伴成立了夜巡团,治安防匪。不久,同伴猫仔的失踪引得他母亲发了疯,年少的孙文和他的同伴陆中桂一起砸毁了欺蒙百姓的供像殿堂。大逆不道的行为引起了乡绅们的愤怒,他们将孙文逐出了村门。通过这些磨难苦痛,孙中山开始走上一条毕生为唤醒沉睡的祖国和愚昧的民众而奋斗的道路。《孙文少年行》中小演员们的表现十分出彩,极具特点有象征意味的画面也使这部作品成为领袖传记片中的经典。1995年《孙文少年行》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广电部颁发的“华表奖”、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的“金鸡奖”和中国少年儿童电影学会颁发的“童牛奖”,成为当年国产片的获奖状元。(编辑:方舟)
1994年
1991年
导赏:《决战之后》是导演伉俪李前宽、肖桂云继《开国大典》后又一历史革命题材力作,生动描绘了解放战争中被我军俘获的一大批国民党高级战犯在新中国监狱中的改造生活。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成为阶下囚的失败的敌对者,并非实施肉体消灭,而是着力于灵魂改造——将此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伟大工程、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搬上银幕具有深刻意义。本片将镜头对准“功德林”监狱灰墙内身穿黑色囚服的战犯,但编导选取合乎人物心理活动的契机切进闪回段落,打破了时空局限,调剂了整部作品的视觉节奏和观赏性。剧情上并不简单化地图解政策,而是描绘了以杜聿明为主,一批统帅千军万马的将军一夜之间成为阶下囚徒的急剧、强制的命运逆转。通过深入描绘人物精神世界在这种逆转中心态的失调和艰难的转化,如尊严的倒置、感受的错位、特殊思考中产生的特殊喜怒哀乐,揭示这批“党国精英”如何改过自新,脱胎换骨,从阶下囚转为共和国公民的人生历程,体现出共产党人的博大胸怀,和教育人、改造人的政策威力及实绩。正如片中李所长对杜聿明所言:“历史缺少哪一部分都不完整。”这句话亦可以视作导演在艺术把握上的基本态度:不把战犯的个人品德与政治立场混为一谈,不以先天的胜利者的姿态去随意丑化敌手。关注失败者的命运,同样可以挖掘出深刻的意义,起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鞭策作用。(编辑:曾奕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