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琛

Chen Chen

有片源
2015年
2006年
导赏:《好奇害死猫》是张一白导演拍摄于2006年的悬疑片,通过对颜色、身体、视角的运用,以及对重庆特殊城市构造的把握,撑开了人内心隐秘的欲望世界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幽暗角落。故事本身并不复杂,刘奋斗和陌陌是落入旋涡的旁观者,郑重、梁晓霞、千羽是三角恋关系的中心,爱欲、恨意、嫉妒在他们之间生长、盘旋,如玫瑰花茎上的刺,在指尖扎出红色的血滴。但影片却运用了“罗生门”式的多视角叙事手段,分别从陌陌、郑重、刘奋斗、千羽四人的视角回溯事件发生的过程。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逐步清晰,每个人在游戏中扮演的多重身份缓慢揭晓,真相一点点显现。美甲店老板实则是丈夫的情人,单纯温柔的妻子看似不明真相,实则一次次通过伤害自己换取丈夫的驻足,而默默无闻的小保安竟是妻子的帮凶。这种方式不仅延缓了真相的揭露,在对事实的遮蔽与显露之间扩充叙事张力,增加影片的悬疑感与紧张感,也映照了人在现实生活中视点局限、盲目无措的真实境况。重庆是张一白的故乡,直接的生活经验让他能够精准把握这座城市的特点,利用地形上的高低纵深外化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异与鸿沟。保安刘奋斗是社会的底层,他只能靠着墙站在阴影里仰望美丽的玫瑰暖房。与千羽的交易使他短暂地获得阶级晋升的幻想,却也在真相败露后迅速化为泡影,逼迫他从俯视城市的高楼上一跃而下。在不可逾越的阶级差异下,任何关于爱情的遐想都注定是转瞬即逝的、短暂的光亮。颜色的对比与融合是贯穿整部影片的象征。约克与兰开斯特蔷薇的故事与现实激烈地冲撞、呼应,妻子如白玫瑰般端庄、优雅,为丈夫带来财富、地位与尊严,情人如红玫瑰般娇艳、热烈,撩拨着人的情欲。红色颜料顺着玻璃顶而下,情人闯入了夫妻的生活,妻子开始她的暗中反击,这是一场发生在现代都市中的“玫瑰之战”。战争的最后,妻子穿着红白相间的衣服再一次阅读那本无字之书,祭奠自己远逝的爱情。(编辑:海边淡鼠)
导赏:《梦想照进现实》是一部充满情趣同时又发人深省的都市题材影片,徐静蕾导演不仅是一个电影导演,也是一个影视演员和书画创作者,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和强烈的个人风格,她在《梦想照进现实》当中,徐静蕾借鉴了戏剧的表现形式,从影片一开始,观众就被带入男导演的房间这个封闭的空间里,与两位主角一同沉浸在他们的对话之中。没有华丽的场景切换,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转折,只有纯粹的言语交流。这种叙事方式需要观众高度集中注意力,用心去聆听每一句话,感受台词文本的魅力,感受每一个细微的情绪变化。它更像是在黑匣子剧场中呈现的一场戏剧演出,演员的台词和表演构成了电影最主要的内容,这对演员的台词和表演基本功提供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导演选择了国家一级演员韩童生来饰演男导演这个角色,有去现场探班的记者这样形容:“台词呈现出质感十足的文学意味和话剧风格,同时兼具令人忍俊不禁的黑色幽默韵味。”徐静蕾导演作为一个女性导演,她的作品自然会更多地从女性的生命经验出发,探讨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困惑和挑战,通过电影表达对女性主体意识构建和自我实现的关注,在《梦想照进现实》之中也可以看到,女演员这个人物形象不是客体、不是行动的对象、不承载男性的幻想,她平等地和男导演对话,清晰调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观点,她和男导演一样有自己的弱点和矛盾性,二者同为活生生的人。在两个人争论的片段中,导演没有用比例不同的正反打镜头,强行诱导观众进入其中一方的主观视角引发共情,而是让观众好像坐在镜框式舞台的剧场里观察着两人的对话,时刻提醒观众保持冷静,不仅在创作中强调男女主角的主体性,也在强调观众作为欣赏者的主体性。(编辑:许雨婵)
2004年
2003年
导赏:《我爱你》改编自王朔小说《过把瘾就死》,以其独特的幽默感和对婚姻生活的深刻洞察,深受读者喜爱。原著改编的电视剧《过把瘾》曾轰动一时,捧红了王志文和江珊。改编电影的情节围绕着小桔和毅之间的情感纠葛展开,从两人相爱、结婚到离婚,再到最终分开后发现仍对彼此有眷恋,整个过程充满了戏剧性张力,而人物不停息的争吵也构成了电影叙事的基本动力。徐静蕾在片中彻底抛开清纯形象,衣着随意,素面朝天,时而歇斯底里,为影片增添不少色彩。她精准演绎了女主人公的多疑、敏感与偏执,甚至有些神经质,同时透露出一种令人心酸的理想化色彩。《我爱你》不仅探讨了男女关系和婚姻生活,更展现了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们的情感焦虑和精神困境。片中仍然可以看到过去张元导演标志性的拍摄手法,比如长镜头的运用、逼仄的生存空间的展示等。破旧而缺乏私密性的单位集体宿舍衬托出主人公相对封闭的社会关系。人们面临着各种不确定性和挑战,如经济的波动、文化的碰撞、社会的变革等,这些变化不仅影响着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影片中,小桔和毅的婚姻伴随着不停的争吵,而他们的爱情与孤独感相伴相生。影片结尾,夜幕低垂,街道两旁灯火阑珊,女主角小桔孤身一人,骑着自行车在车水马龙间穿梭。恰好撞见这一幕的男主人公冲出汽车,他猛地抓住小桔,试图将她从疾驰的车流中拽回。在这一刹那,小桔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呼喊,那声音中蕴含着情感的彻底崩溃,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刺痛感,仿佛自己也随着她的心一同坠落。这份与甜蜜和浪漫无关的爱情,到头来只是遍体鳞伤的两颗心,这是残忍却又深刻的镜像,洞穿温情脉脉背后的婚姻本相。(编辑:明慧)
导赏:《我和爸爸》是徐静蕾拍摄于2003年的作品,这是她的导演处女作,也是她放置最多个人情感和隐匿内心的电影之一。影片利用了电影艺术的时空叙事之便,从女孩小鱼的中学时光延伸至她成为母亲后的生活,展示了老鱼与小鱼父女俩从陌生敌对到依恋互爱的关系演变过程。人与人逐渐卸下防备,一步一步地向对方靠近。影片整体风格自然、情感克制,没有剧烈的爆破与冲突。面对母亲离世、父亲入狱、单亲妈妈、父亲瘫痪等人生经历,小鱼大多以潇洒的态度淡淡拂过一切。她很少情绪失控,也不曾流露脆弱,大量的固定镜头使这种冷静克制进一步得到了加强。与其说本片是女性导演看向世界的自我表达,毋宁说呈现的是其渡过困境时的理想姿态。而影片真正的落点并不在于“我”的生活经历,而在于父亲的形象在“我”心中的投射。这个酗酒、油腻、违法犯罪的男人,同时也是一个时刻夸赞女儿、默默为女儿和孙女撑起一片天的父亲,他让小鱼渴望依恋他,却也让小鱼害怕意外的到来。这样一个多面的角色,成功地唤起了每个人心中对父亲的复杂情愫。小鱼经历了童年、高中、婚前、育子四个时期,影片以精致的电影语言为不同时期作出区分。童年和高中时期,整部影片以冰冷的蓝黑色为主,人物衣着、墙纸、家具多为冷色系,灯光也较为阴郁,这反映出小鱼压抑的内心,以及父女两人关系的紧张。随着小鱼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开朗,大学时期的她走在耀眼的白色之中,仿佛拥有与全世界对抗的勇气。成为单亲妈妈后,生活多在封闭的室内拍摄,直到婚礼大红的礼服与缤纷的彩带使她的人生又重新明亮起来。影片的最后,小鱼和丈夫在明媚的阳光中给父母扫墓。丈夫抱着孩子,跟在小鱼身后。小鱼让父母合葬在一起,而与父母分别生活过一段时间的她,也开始在自己的家庭中既具有母性气质的温柔,又兼顾着传统意义上的父性职能。(编辑:海边淡鼠)
剧情:版本一   晓春,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极其富于想像力。最令他感到困惑的是,他无法阻止自己疯狂地爱上了朋友家辉(也是公司老板)的女朋友珊珊,她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不断地幻想和她在一起的浪漫场面,这些幻想后来都演化成一个个精彩的广告创意,深得客户的赏识。但这种幻想也几乎逼疯了晓春,他总是觉得家辉窥透了他的心思。   终于有一天,晓春觉得家辉看穿了他的内心,这令他无地自容,唯有一死了之。决心已下却没有赴死的勇气,只好委托杀手经纪人代劳。签好生死合同后,晓春感到万分轻松,便毫无顾及地向珊珊表露了爱意。意外地,珊珊其实早就对他心有所属,一下子,死的理由不复存在,可杀手们却已经出动了。故事,就此展开…… 版本二 某广告公司创意总监晓春才华横溢,但他的精彩的广告创意灵感,都来自他的爱情,这令他烦恼和尴尬,因为他无法制止自己爱上公司老板家辉的女友姗姗。他不断地将对姗姗的爱幻想成一幕幕浪漫的场面,而这些场面都化成了他一个个精彩广告画面的创意,得到了客户的赏识。 家辉是个花心大少爷,他表面上对姗姗不敢怠慢,而沾花惹草不断,使得姗姗很不开心。她的烦恼只有向她最好的朋友晓春倾诉,晓春不敢向姗姗道出心中的爱意,烦恼万分。这种尴尬的状态持续了不久。一天,他觉得家辉好像看穿了自己的心思,令他无地自容。他觉得只有一死才能对得起朋友,可自己又下不了手,便雇了职业杀手,签订了死亡合同,这下他觉得放松了,便毫无顾忌地向姗姗表白了爱意,不料姗姗早已对他有情,他听了非常高兴,死亡的理由不存在了。晓春向家辉摊牌,不想家辉说自己早已想放弃姗姗却难以启口,这下有了充分的理由,这番告白惹怒了晓春,他向朋友挥起了老拳。 晓春和姗姗结婚了。他幻想中的浪漫场景出现了,可这时杀手却来要完成任务,姗姗又表现出了性格中刁蛮任性的一面。
2002年
导赏:《开往春天的地铁》是新锐导演张一白的电影处女作,彰显了他独特的艺术视角与作者风格。影片以整洁明亮的地铁为城市生活的缩影,地铁的呼啸与二胡的婉转交织,隐喻了青春的热烈与消逝。作为一部商业化的文艺片,它摒弃传统的故事起伏,而是通过细腻的生活捕捉、情绪渲染与心理剖析,深刻描绘城市生活的质感。张一白提出了“新城市电影”的概念,聚焦于城市人的情感世界与内心世界。故事围绕在北京生活了七年的恋人建斌与小慧展开,多条主线并行。岁月的沉淀让爱情逐渐褪色,加之建斌失业、小慧对咖啡店老板“老虎”的微妙情感,两人间的误解日益加深,分手的阴影悄然笼罩。影片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打破电影的“第四堵墙”,让角色直击观众内心,感受那份无奈与挣扎,也由此诞生了诸多经典台词。声音设计是影片的另一大亮点,地铁的轰鸣、雨滴的轻敲、酒吧的喧嚣,都精准地映衬着人物的情感波动,张亚东的配乐如同灵魂之音,奠定了电影浪漫、哀愁、感伤的情绪基调。正如它唯美的片名所暗示的,这部电影具有写实的、微妙的细节以及并不写实的理想化气氛。“春天”在时光流转里时隐时现,充满着青春成熟的感伤和都市前进的无奈。而“地铁”,这一现代都市的标志性符号,在影片中既是避风的港湾,也是迷失者的囚笼,其流动性、封闭性与开放性是现代化的具象,同时象征着时间的流转与人生的无常。让我们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找到一丝慰藉,重新审视自己的情感与生活。(编辑:明慧)
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