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rman Chancer

1994年
1990年
1988年
1987年
1986年
1985年
剧情:    十九世纪初,莎菲从意大利被绑架到鄂柏图赫米特二世的后宫中,担任太监纳迪尔的所手下的侍女之一,不过,纳迪尔和莎菲间的关系十分要好,甚至迅速地对彼此产生了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但纳迪尔为了要攀升权位,纳迪尔希望莎菲可以成为皇帝的最爱,于是莎菲藉著表演皇帝最爱的歌剧来获得他的喜悦,这样的举动深深吸引了苏丹皇帝的目光,而且变成了皇帝的爱妾,但是,在莎菲心中这一切都是为了纳迪尔,越是争取外在权力的同时,便是对两人内心爱情世界产生无比挣扎的考验,却也加深两人的爱意,尽管这段恋曲可能必须承受极大的风险和禁忌的规范和纳迪尔生理上的缺陷。     菲为了巩固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便一直想生个儿子,但事与愿违,儿子才出生下来没多久便被毒死,整个苏丹王朝更是在内忧外患中迅速解体,皇帝也因而流亡,一夕间酒池肉林的豪奢景象不再,莎菲和纳迪尔见到了帝国的兴衰,如今他们必须面对崭新而陌生的外来世界,再也不用被约束,获得前所未有的自由,终于可以全心全意地相爱,但两人想到过去那些为了争权夺利时的情形便无法全心全意地相爱!真是天大的讽刺,于是两人便各自回乡,莎菲回到了意大利,在竞技场上,莎菲每天表演她在苏丹时的韵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回忆不断地浮上心头,拥有爱情的那段时光,曾是自己多么向往而美好的日子,而如今,一切只能在记忆中浮沉,寻找生命中的最爱也逐渐淡忘了……
1983年
1982年
剧情: 影片从1948年1月31日,印度为甘地举行盛大葬礼开始,然后回溯到1893年,青年律师甘地当时年仅24岁,他在英国受了四年高等教育。他在南非接受了一件诉讼案件,正坐在火车的头等车厢里,却因肤色而被驱出。这是甘地有生以来第一次尝到种族歧视的侮辱。从此他下定决心投身到为侨居在南非的八十万印度侨民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中。他在约翰内斯堡设立了一个律师事务所,并深入印度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启发他们的觉悟。他把妻子儿女从印度接来,表示他要进行长期斗争的决心。他在南非的21年中,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一九零六年,甘地第一次宣传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他率领印度人向南非当局抗议非法取消了印度人选举权的提案,举行了游行示威,收集印度人的签名,后又成立了国大党-南非印度人最早的一个争取公民权利的组织。他号召印度人不向南非当局登积和按手印,并组织他的追随者和南非铁路工人一起罢工,反对南非当局对铁路工人的压迫。有的印度人因为罢工或游行示威而被逮捕,甘地就把他们的家属聚集在一起。他把从一些富人和印度国内募集来的钱,为他们建立起一个拥有一千一百亩土地的农庄,让这些家属在那里过着一种新型的、简朴的劳动生活。他教育那里的青年努力学习他的学说和从事劳动。他本人在斗争中也几次受到过监禁和毒打。1914年他回到印度,积极投入摆脱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独立自治的斗争。他仍坚持深入群众宣传他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思想。影片特别对非暴力主义作了大量详尽细致的描绘。例如他为了抵抗英国殖民统治者在印度垄断制盐工业而率领群众步行二百英里到海边盐场以示抗议。结果英政府出动大批军警把手无寸铁的群众毒打一顿。但群众仍继续坚持前进,没有还手抗议。这时影片镜头对准` 手持棍棒和鞭子的军警,群众看不到受难者,只听到画外的呻吟声。1918年甘地为了抗议英国纺织厂解雇工人,他又鼓励工人向工厂主请愿,但是要他们态度温和,像请求父亲那样婉转而不要触怒工厂主。甘地的非暴力主义的另一种表现手段是绝食。他为了抗议加尔各答的群众暴乱和促进印度各教派之间的联合而几次绝食。影片用许多篇幅表现他奄奄一息地躺在那里,滴米不进,只喝一点酸橙汁。  甘地的不合作主义和非暴力斗争终于使英国殖民统治者移交了权力,而使印度与1948年1月正式独立。当印度举国欢欣鼓舞庆祝独立活动时,甘地却未出席庆祝活动,而且忧心忡忡,因为他看到了印度国大党内部之间的矛盾和印度各教派之间的斗争有日益加剧之势。印度独立后四天,甘地即遭暗杀。  第五十五届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最出锋头的影片是获奖八项的本片,而最出锋头的人物是作古多年的印度国父——甘地。因本片而得奖的多位领奖人,上台后强调的一句话就是:真正应该获奖的是甘地本人。的确,本片最大的成就,就在于宣扬了这位英雄的伟人风骨,以及非暴力主义的和平思想。故事描述他为了印度的独立自主而非暴力抗议英国政府,以及为了巴基斯坦与印度的暴力冲突而抗议,使秩序得以恢复。理查德.阿滕伯勒因本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本.金斯利、爱德华.福克斯等的表演都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