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沛佳

Wilson Chan

1993年
1990年
导赏:《喋血街头》是1990年吴宇森执导,梁朝伟、张学友、李子雄主演的动作片。相比于《英雄本色》的酣畅淋漓,《纵横四海》的快意人生,《喋血街头》是吴宇森作品序列中很是特别的一部,不单是因为巨额的制作费用和揭露人性的残酷情节,更是因为《喋血街头》是吴宇森曾经贫民区生活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生活放在其中,也正因如此,本片在吴宇森一贯的“暴力美学”包裹之下却透露着他罕见的情感宣泄:利益之下兄弟反目成仇的悲痛和对旧日美好情谊的缅怀,令人看过后久久不能释怀。《喋血街头》是吴宇森一贯“男儿情谊”主题的延续,几位主角阿B、辉仔和细荣虽出身贫困但互相扶持、情同手足,但吴宇森这次却选择了友情的背面:背叛,即友情的失落。影片前部以温暖的柔光镜头展示三人年少轻狂、意气风发的旧日兄弟情谊,以鲜血和拳头为证,足见为兄弟两肋插刀的忠诚与一同出生入死的勇气。后半部分却足见利益诱惑之下“为了箱金子连兄弟都杀”的人性之恶,三人互相残杀,折射了危难关头人性的残酷和良知的泯灭。两声枪响,细荣是为保全自己,只能对辉仔痛下杀手;阿B是为成全他人,不愿见辉仔苟延残喘。吴宇森将兄弟之间情比金坚和有仇报仇的二元逻辑放置于战乱、利益、生命等多重维度之下,以“善”之艰、“忠”之难足见兄弟情谊的复杂性与凝重性,于肮脏与纷杂的诱惑之下保全人的尊严和情的坚贞,吴宇森对现实的剖析固然残忍,却也深刻。《喋血街头》仍是吴宇森“暴力美学”的极致体现。不仅有鲜血喷溅、持枪射杀等暴力画面的不吝展示,本片在高额的制作成本之下更不惜呈现炮火纷飞、烈火燃烧等震撼激烈的大型动作场面。导演自身经历的加入使本片在暴力之余不乏情绪化的表达,不仅是经典的慢动作镜头展示暴力瞬间,以时间的延续扩大了受难瞬间,被迫屠戮的场景在升格镜头特有的凝滞性扩大了情绪渲染,从而使暴力具有悲怆之美;推镜头来试图探究人心和交叉蒙太奇的使用构成宣泄性的抒情段落,兄弟三人骑车快意驰骋和阿B身携辉仔头骨与细荣开车展开决战的镜头交叉剪辑,相同的地点背后是物是人非之悲与手足相残之恨。然而,无论是出家人救回奄奄一息的阿B,使他在鲜花边劫后复生,还是辉仔看见难民于心不忍,将钱撒出车窗的怜悯之举,都不难见得吴宇森作为基督徒济世救人的慈悲之心。(编辑:刘若能)
1988年
1987年
导赏:本片是尔冬升导演的第二部电影,讲述了一场在银行内发生的惊心动魄的警匪对峙事件。影片翻拍于阿尔·帕西诺主演的美国经典影片《热天午后》,甚至还带有着《省港旗兵》等经典港片的影子,但尔冬升凭借其深刻的主题挖掘、细腻的角色刻画以及铿锵有力的叙事风格,使《人民英雄》在同类题材中脱颖而出。本片片名虽未“人民英雄”,但却颠覆了观众对于英雄的固有认知。影片中的主角,由狄龙饰演的通缉犯古向阳,并非一个光辉正义的英雄形象,而是一个充满矛盾性和悲剧性的反英雄。表面上看,古向阳做事偏离了社会原则,为了金钱不惜铤而走险,抢劫银行,甚至在一次逃跑过程中射杀了两名警察。然而,在影片的推进中,观众却逐渐发现,这个看似凶狠的劫匪,在关键时刻却展现出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温情。他照顾无辜的伤者,分钱给贫苦的警卫,甚至在人质中散发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成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劫匪”。通过古向阳这一反英雄形象,探讨了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狄龙的表演充满张力和层次,在劫持人质的过程中,时而化身知心好友,时而变作好大哥,时而好似严父,时而又暴露出脆弱的情种本色,塑造了角色复杂多变的心理特点,为形象增添有血有肉的可感魅力。老辣的秦沛与浑身锐气的梁朝伟、梁家辉都堪称精彩。全片聚焦于各个人质在生死攸关之际所展现的人性光辉,这是该部群戏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导演巧妙地穿插了戏剧性的情节安排,同时精准地掌控了整体氛围,确保了影片既紧张刺激又富有娱乐性。特别是通过主人公谷向阳的悲剧性结局,深刻而严厉地批判了黑帮犯罪行为,传递出一种强烈的现实主义信号。尔冬升导演借此机会向当时的电影界发出呼吁,指出那些歌颂黑道英雄的作品构建的黑帮童话并非真实的社会写照,强调杀人越货的行为终将难逃法律的严惩。(编辑:明慧)
1985年
神秘的西藏
神秘的西藏

摄影/

导演:孙华/
类型: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