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慧仪

Winnie Chin

有片源
1994年
导赏:《醉拳2》是成龙的代表作,在片中他继续讲述关于一代武侠宗师黄飞鸿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成龙将自己所开创的功夫喜剧类型推向了巅峰,将对传统武术的理解和默片时代的表演方法相融合,塑造出不同于前作的黄飞鸿的银幕形象。在《醉拳2》中,成龙将故事背景放置在了民国时期的中国东北,在阴差阳错间,卷入到了一场涉及玉玺的阴谋。动作设计上,成龙展示了自己在“狭小空间”近战的能力,无论是在火车车厢里还是车底,几场打戏都设计的紧凑扎实,引人入胜。借助酒精的作用成龙还能打出一套“醉八仙”,这种依附在“酒仙”滑稽搞笑、玩世不恭精神上的拳法套路伴随着他每打一招就报一次招数名增加了幽默的氛围,也成为全片最大的看点。除了武术外,成龙与梅艳芳、刘德华等人的对手戏同样精彩。有着喜剧表演天赋的梅艳芳赋予了黄夫人这个角色灵魂,成功呈现出一个突破了封建礼教束缚、用心经营家庭、与家人关系良好的活泼女性形象。刘德华则以军阀之子的严肃面貌出镜,穿着军装的样子充满英武之气。在喜剧、武术元素之外,角色强烈的家国情怀和民族自尊心也赋予了影片一定的思想深度,黄飞鸿在顽皮天性之外有了更多的自我约束能力,增加了更多积极的因素和成分,武力的展示也是点到为止绝不滥用,在向世界展示中华武术的同时,也将中华文化中爱护和平反对暴力和一切非正义战争的思想传达了出去。正如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墨所说:“尽管好莱坞电影的市场经济和文化价值的霸权简直无可匹敌,但成龙电影依然能够超越文化差异的局限,让全世界的影迷为之沉醉,成为在好莱坞体制之外挑战好莱坞电影最为成功者。”(编辑:方舟)
1993年
1992年
剧情:在一个充满阳光的夏天,性格温柔而富同情心的香港会计师陈太圆(郑丹瑞)只身来到温哥华,准备与其美貌任性的太空太太Beauty会合共同生活,怎料Beauty已移情洋人警司,且雀占鸠巢。圆人财两空,流落异乡,唯有投靠已故小学同学吴二牛之妹吴桂芳(郑裕玲)。 桂乃唐人街大家姐,性格冲动但有义气,于是收留圆在自己家暂住,圆本想取得汇款后便可自立,怎知银行倒闭,他受不住打击,正要自寻短见之机误伤桂,遭性情刚烈的桂大责一番。但亦决心帮助圆重建自尊心,带他往讲数及游玩。 正当圆、桂之“友谊”日渐巩固,唐人街之八婆却蜚短流长,传二人已发生超友谊关系,圆不欲有损桂之名节,假意答应损友去召妓,桂信谣言,大发雷霆,一怒之下赶走圆,圆也不便解释,唯有黯然离去。为谋生计,圆协助在飞机场邂逅的英姐做其会计工作,但又为寂寞加之英姐色诱,正当最后关头时圆竟想起桂,才明白自己最爱是桂,于是立即跑回桂家,与桂冰释前嫌。 桂喜出望外,为心爱男人改变粗豪作风,连对头人铁雄也为之愕然。圆高兴能把大家姐改造成一个真正的女人,惜桂始终品行难移,有一次桂见其昔日手下被人欺负,便沉不住气出手,刚好被圆目睹,两人关系再度破裂。 桂再度自暴自弃,更遭唐人街八婆嘲讽。圆极之矛盾,不知是否应再接受桂,此时怪人岳出现,作神仙般点化圆,圆终于领悟到爱一个人,便要把她的缺点也一并接受。 圆穿的像桂一般,跑往她之洗衣店示爱,并把桂抱往在唐人街公开二人之关系。
1984年
导赏:张爱玲的小说具有强烈“电影感”,吸引众多电影创作者对其作品进行改编,其中香港导演许鞍华在香港社会两次具有历史决定意义的时期分别两次改编其作品,即《倾城之恋》与《半生缘》。许鞍华于1984年接受李焯桃采访时表示,改编《倾城之恋》,“是因为《倾城之恋》讲香港”。而在她的自述文章《谈〈倾城之恋>》中,对这一原因作了进一步阐释:张爱玲的《倾城之恋》之所以对我有莫大的吸引力,原因之一,是因为它的背景是四十年代的香港。拍一部以过去的时代做背景的电影,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种很“过瘾”的事情,也可说是一项挑战。许鞍华通过重新讲述张爱玲提供的“香港故事”,参与到重塑香港本土文化身份的实践之中,《倾城之恋》以外来者的眼光记述香港那段战火纷飞的历史,无形中增添了本土叙述的历史深度,同时最终构成了上世纪80年代香港怀旧浪潮的最终指向与历史坐标。电影的美学特点体现在其对细节的精致描绘和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上。许鞍华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光影、色彩和音乐等元素,营造出一种既华丽又苍凉的氛围。影片中,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在战火纷飞的背景下展开,两人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被展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影片中对白流苏的塑造,既展现了她的独立和坚韧,又不失女性的柔弱和渴望,这种复杂而真实的人物性格,使得角色更加立体,情感更加丰富。《倾城之恋》在故事情节、主要人物的设置上都是非常忠实于原著的,许鞍华导演几乎把小说整个搬上了银屏,改动的部分非常少,就连人物的对白也是一字不差的照搬进电影。在场景上,许鞍华还原了小说中的浅水湾酒店和香港街道;在台词上,许鞍华直接使用了小说中的文学语言。《倾城之恋》中的香港无疑是一个动乱的环境,战争成全了故事中人的恋情。就题材而言,它十分符合许鞍华一贯的主题特色——乱世中人的生存状况。《倾城之恋》的意义还在于它对张爱玲作品的忠实呈现和对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映。电影不仅忠实于原著的精神,更通过影像的力量,让读者和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和人物的情感。它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学改编,也是对张爱玲文学世界的一种影像诠释。(编辑:赵敏)
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