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erre Brichese

有片源
2005年
2002年
2001年
2000年
剧情: 达尼埃尔依然还开着他那辆魔鬼的士,不过又添装了一些花哨物件,在街头像疯狂老鼠一样横冲直撞。这次,是为了抢救一位临产的孕妇,为了抢时间,他闯入了车赛的路段,甚至将比赛的冠军甩在身后。他及时赶到了医院,孕妇已经情况危急,出于无奈,只好在车内生产,达尼埃尔也因此耽误了同女友莉 莉的约会。 埃米利安正在进行第27次驾驶考试,而且再次将车开进了商店,考官已经无法忍受埃米利安的恐怖,决定破例准许通过,并从此离开这是非之地。埃米利安不仅对汽车一窍不通,对柔道课程也力不从心,他只能被贝特拉当作练习的靶子。不久,局长召集所有警员布置任务,他们将为即将来访的日本防卫部长提供安全保护。 马不停蹄的达尼埃尔终于赶到了莉莉家,他见到了莉莉的父亲,一位名声显赫的将军,在一番盘问后,达尼埃尔终于蒙混过关,还取得了莉莉父亲的一丝好感。正当大家谈兴正浓之时,紧急电话结束了午餐。莉莉父亲要赶往机场,迎接日本防卫部长。可当专车刚刚驶出街口,就被一辆疾驰而来的卡车撞坏。于是,达尼埃尔载上了将军,开足马力赶往机场。车速之快,让所有警察目瞪口呆,测速仪上显示出305,接近于飞机起飞的速度。为了赶上已经着陆的飞机,达尼埃尔的标致406伸出了短翼,在短暂的滑翔后,降落在停机坪。 警察局长主持了欢迎仪式,并向日本人展示了一辆经过完全改装的标致406,不但改用12缸引擎,更是刀枪不入,它被用作日本防卫部长的专车。由于车内安全气囊过于敏感,专职司机还未上路便被气囊震晕。在将军的推荐下,达尼埃尔接替了那个倒霉的司机。 在车队行进途中,警察局长安排了一次反恐演戏,在日本人赞不绝口的夸奖中,车队重新启程。孰知风光的背后,一次真正的危险正在前方等待他们。日本黑帮正在码头集结,早就监听了他们的通讯,三辆黑色三菱LancerⅥ从仓库中鱼贯而出,他们的目标就是劫持日本防卫部长。 不久,在某处等待的埃米利安和同伴遭到日本忍者的袭击,贝特拉被劫走。同时,警方的车队逐渐进入陷阱,在短暂的混乱后,日本人阻截了达尼埃尔的车,防卫部长在警察眼皮底下无影无踪。惊惶失措的警察对破案的线索一筹莫展,无奈之下求助于达尼埃尔。达尼埃 尔根据轮胎印记确定了匪徒的汽车型号,并推测出隐藏地点。可是当警察赶到仓库,匪徒早就逃之夭夭。 达尼埃尔和埃米利安遇到了一位日本特工,从她的口中得知黑帮的意图,他们必须在国庆阅兵之前赶到巴黎,去解救部长和贝特拉,否则国家元首会有性命之忧。莉莉父亲亲自驾驶运输机,将他们三人连同达尼埃尔的爱车空投在巴黎市区。正当他们刚刚成功营救了部长准备逃脱之时,被黑帮发现,于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追逐随即上演。尽管达尼埃尔的酷车马力够劲,却仍甩不掉紧追的三辆三菱,情急之下,达尼埃尔求助于莉莉父亲,他调遣了数辆坦克在隧道出口堵截黑帮。 在达尼埃尔成功飞跃了包围圈后,日本黑帮终于落网。不久,达尼埃尔的的士出现在阅兵式的阵容里,他还在想方设法超越前面的战车,而此时,正有人向总统希拉克询问为何出现了一辆的士,希拉克犹豫片刻,然后脱口而出:“这是我们的新型霹雳战车。”  
1999年
剧情:一个没有任何抱负的信息技术员必须在城市中四处奔忙,和他一起的同事曾遭受过接二连三的失败。他们俩人还是努力不懈地在生活中寻找真爱。 ◎ 关于作家: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       社会边缘的天才。是当今法国文坛最畅销的天王作家,被誉为自卡繆之后,少数几位在法国以外的地方拥有广大读者的小说家。       他的第一本小说《战线的延伸》(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写的是一位生活无趣的软体工程师,他的工作内容就是跟一位长的很丑的同事一起到全国各地,教授客户新的电脑程式,但是他却打从心底讨厌他的工作和现代社会的所有一切。       第二本小说《基本粒子》(Les particules élémentaries),一九九八年推出后立刻红遍全世界,并且让韦勒贝克奠定了在文坛的地位。这本书藉着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是没有性慾的科学家,另一个则是没有性就活不下去的作家,来讥讽和藐视现在统治法国和西方社会的战后婴儿出生潮的一代(出生於1945-1963之间)。       第三本小说《月台》(Platforme),二零零一年推出,描写西方旅行团到泰国去买春,住进一个性解放的度假村,不料这座度假村却遭到伊斯兰基本教义份子的攻击,最后男主角的女朋友不幸身亡。这本书就在911恐怖攻击事件之前不久上市,韦勒贝克先知之名因此不胫而走。       他的第四本小说《一座岛屿的可能性》,是他自认最满意,也最具有野心的作品,法雅出版社在去年八月三十一日出书之前,还特别将为出版的文稿给少数几家媒体过目,并且要他们签下保密的切结书,结果搞得满城风雨,也达到了宣传的最大效果。       在欧洲,你有可能没看过米歇尔·韦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书,但绝对不可能没听过他的大名,没听过他名字的只剩下聋子。       韦勒贝克每出一本书就像砸一颗炸弹,把欧洲文坛炸得火热腾腾,不管是佳评、抨击、引起的争议,都强烈火爆,天摇地动。       他的作品集合暴力、现代社会的变态、消费的生存形式、肤浅的宗教诉求融於一炉,引起争议在所难免;但是他的行事风格更令人咋舌,什么都不在乎,对谁都不买帐:从不出席新书发表会,绝少在公眾场合露面,屈指可数的电视访谈中几乎一个问题都不回答,经常在採访中拂袖而去,完全不留餘地。他是个隐形的公眾人物,无法捉摸。       之所以公众,是因为他的小说和大名人人皆闻,之所以隐形,是因为他是个谜。
1998年
199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