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hard Brestoff

2000年
剧情:    由湖北电视台引进译制,全国知名译制片导演黄承联执导的22集美国电视剧《亡命天涯》吸引了众多的电视观众。该片系根据曾获7项奥斯卡提名奖的同名美国电影大片改编,以扣人心弦的惊险情节、更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再现了一个具有典型美国文化意义的平民英雄故事。   众所周知,国外影视片的译制并不是简单地或原封不动地搬过来,而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引进译制国外优秀影视节目一直是湖北电视台的良好传统,近几年来,湖北台电视人一直在为引进高质量、高品位的译制片而不懈努力着。正是由于这种不懈努力的艺术再创造,从1996开始至今,该台引进的12部共250多集国外优秀影视剧中,已有9部荣获了全国大奖。其中美国22集电视连续剧《再现罪犯的人》更是荣获代表中国电视剧最高荣誉的“飞天奖”译制片金奖(国家级政府大奖);世界名著电影《苏菲的世界》荣获第六届全国电视“金童奖”(国家级政府大奖);世界经典名著电影《巴黎圣母院》荣获全国译制片一等奖(国家级专家大奖)。摘取了译制行业中最高的3个奖项。这些作品的获奖,充分表现了湖北台译制人员对中外文化的融合能力,也显示了湖北台的译制实力。   《亡命天涯》一片从外科医生金勃尔被控谋杀了他的妻子开始,为了抓住真正的凶手,金勃尔踏上了亡命天涯的漫漫长路。他一面得小心翼翼地躲避警察的追捕,一面像大海捞针一般寻找着凶手的蛛丝马迹,一面还在逃亡与追捕的道路上救助那些不期而遇的需要救助者,同时也得到那些爱他的人给予他的可贵帮助。在动荡、曲折的亡命和追凶过程中,他遭遇了一次次的险情,也邂逅了一次次的爱情。凭着超常的毅力和幸运之神的冥冥相助,他一次次化险为夷,也一次次远离了爱神的眷顾。可是,就在他如愿以偿地擒获了真凶是同时,他没有料到死神正在向他飞来……这样留下了新的悬念的结局显然不同于那些“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结局。这样的结局无疑更具有开放性。   因此,《亡命天涯》就在满足了观众对于惊险、刺激的期待心理的同时,也在引发观众揣测、思考“善未必都有善报、恶未必都有恶报”的无情人生方面显示了一定的哲理深度。   在我看来,除了全片的惊险情节,剧中主人公金勃尔在亡命天涯的坎坷道路中显示出的百折不挠的“硬汉子”精神,是所谓“美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在为了信仰的自由飘越重洋的过程中,在发现新大陆以后的拓荒道路上,在争取独立的斗争中,在惠特曼的《草叶集》中,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都贯穿了这种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硬汉子”精神。应该说,这种“硬汉子”精神其实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人文素质。我们不难在日本电影《追捕》、中国电影《最后的疯狂》这样的惊险片中感受到某种相通的精神。只是,《亡命天涯》似乎显示了更多的平民气息。与《追捕》中的蒙冤检察官追缉真凶、《最后的疯狂》中警察与亡命之徒生死相搏相比,身为外科医生的金勃尔凭一己之力亡命天涯的故事当然更多一些平民个人奋斗的色彩。不是说美国有十分完备的法律吗?可当法律也常常在惩处罪恶时显得鞭长莫及时,蒙冤者的顽强意志、精明干练、幸运机遇有时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当那些平时普普通通的百姓在关键时刻完成了英雄的壮举时,“英雄就在平民中”的命题(这命题足以令人想起中国那句“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古语)就一再得到了真切的印证。而我们不是也常常在新闻媒体上读到中国的平民千里追凶、万里雪恨的故事吗?但中国的电视剧,却似乎很少反映这样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亡命天涯》的引进能否为我国的电视剧创作人员提供新的灵感呢?我想,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吧。   在展现金勃尔的“硬汉子”精神的同时,这部电视剧也展示了美国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芝加哥到迈阿密,从纽约到旧金山,从阴暗的小旅店到违法的地下诊所,从可怕的窃听车到神奇的“死亡之针”……这里展现的美国生活画面无疑比介绍美国风景的电视片具有更真实、更本色、更光怪陆离的生活气息,也比原来的同名电影具有更大的包容量(电视连续剧较之电影,在展现广阔的社会生活方面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美国不是天堂。美国人的认真与率真,美国人的幽默与狡黠,美国人的疯狂(美国人常常以“American crazy”自嘲)与无奈,也都在剧中的生活场景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这样广阔的生活画面一面给惊险片带来了某种必要的节奏感,一面也为惊险的情节增添了斑驳而丰厚的生活背景。惊险片主要依靠扣人心弦的紧张情节作支撑。但多集的电视连续剧却可能而且应该在将惊险的情节与从容的社会生活(尤其是各阶层的社会生活)展示水乳交融在一起。这样,就能使惊险片与人们了解、认识丰富的生活的旨趣更贴近,从而使惊险片获得深厚的社会感。可不可以以此作为惊险片创作的新空间呢?我想,应该是切实可行的吧。这些年来,我国引进了不少外国的惊险片。“追”与“逃”已经成为许多惊险片的共同模式。如何打破惊险片创作中的模式化倾向?惊险片的创作怎样不断出新意?在这方面,《亡命天涯》的成功经验也是值得借鉴的。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对于底层生活的真切(而不是一般化的)刻画。当太多的影视作品将中、上流社会生活作为聚焦点时,常常为人忽视(或至少是不熟悉)的底层生活倒可能成为新的灵感的生长点。因为,底层社会三教九流的隐秘生活,常常有人性与文化的奇特景观。应该说,在这方面,一些小说和报告文学作家已经在他们的作品中作出了相当生动的描绘。这样,主人公身上体现出的“美国精神”,惊险、刺激的情节推进,加上广阔多采的社会生活景观,便成了电视连续剧《亡命天涯》的三大看点。   担任本片导演的为全国知名译制片导演黄承联,他在对原片深刻理解的前提下进行了艺术的再处理和再创造,圆满而完美地传达出了原片的姿质和神韵,把握了原片的实和虚、真和幻等内容以及地域风貌、人物性别、年龄、个性特征、与其他人物的关系等等的需要并选择了一批有实力配音演员,将此片的原汁原味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可以说这部译制片的译制是相当成功的。
1991年
1989年
剧情:版本一: 事业有成却与妻子离异的John Tremont,得知母亲心脏病发的消息,带着儿子返家去去协助老父应付这个突发情况。祖孙三代终于有机会齐聚一堂,没想到John回到家又发现父亲罹患癌症。在照顾身患癌症的父亲的过程中,原本情感疏离的父子,再续天伦,重拾亲情。在这个过程中,John Tremont与自己的儿子Billy Tremont也加深了感情,祖孙三代的关系得以改善。 版本二:   清晨,第一缕晨辉透过百叶窗,把暖暖的阳光撒在锃亮的地板上时,已近耄耋之年的特里曼夫妇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和往常一样,在特里曼太太的服侍下,杰克·特里曼开始起床、洗漱、吃早餐,然后和夫人去超市购物。一切的一切,显得那么井然有序而温馨默契。然而,这一天,这种温馨默契、祥和幸福的晚年生活,随着特里曼太太心脏病的突发而宣告结束。   远在纽约的儿子吉恩·特里曼接到妹妹安妮打来的电话,停下公司的会议,乘飞机回到加利福尼亚,走出机场就和来接他的妹夫玛利奥一起,径直去了医院。出于对老伴身体状况的担心,病床上的妈妈一再叮嘱吉恩不要把自己的病情告诉父亲,只说是轻微的肠胃不适。然而,尽管儿子吉恩回家后没有说,但凭着几十年的相濡以沫,父亲已经从吉恩的神情中知道了老伴的病情。   特里曼太太住进了医院,此前一直生活在夫人襁褓中的杰克·特里曼一时失去了生活的主张。面对父亲的手足无措的情形,吉恩改变了只住几天的打算,决定等妈妈回来后再走。在妈妈住院的日子里,吉恩承担起妈妈在家时的角色,开始教父亲洗衣、做饭、搞家务、带父亲出去散步,后来在妈妈即将病愈出院时,父亲还在儿子吉恩的鼓励下,重新通过了驾驶路考,拿到了驾照。   妈妈出院时,一家人为妈妈精心举行一个欢迎家庭聚会,父亲也端起久违的酒杯,和自己的“新娘” 举杯欢庆。然而,天不作美。就在吉恩准备起程返回纽约时,父亲的便血又留住了吉恩的脚步。医生的检查,得出了父亲身患肿瘤,继而癌症扩散的结果。面对如此噩耗,吉恩一边设法瞒着妈妈,一边恳请桑塔那医生不要把病情告诉父亲。妈妈被妹妹安妮接走,桑塔那医生却不顾杰克·特里曼的心理承受能力,以病人有知情权为由,将病情如实告诉了杰克·特里曼。   病床上的父亲原本就身体虚弱,得知自己已身患绝症后,父亲在极度的恐惧中精神失常。医院做出了不再收治的决定,吉恩干脆把父亲接回了家。带父亲回家的路上,吉恩打发从墨西哥回来的儿子比利尽快返校,妹妹只管照顾好妈妈,侍奉父亲的责任就全落在自己的肩上。虽然同样是没有了妈妈的照顾,但这一次父亲的情况却绝然不同。为了帮助父亲尽快从恐惧中摆脱出来,吉恩想了不少的办法,最后干脆睡到了父亲的旁边、原本属于妈妈的床上。   但尽管如此,吉恩面对极度恐惧的父亲还是无能为力。无奈之下,吉恩又把父亲送进了医院,在父亲的病床前支起一张简易单人床。奇迹终于在吉恩的爱心和关怀中发生了。一天早晨,吉恩刚刚睁开眼睛,父亲已经从昏迷中清醒,并开口说话。作为临床多年的一个特例,新换主治医生也不明白是什么把自己垂垂欲陨的病人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父亲再一次从医院出来时,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行同孩子般的巨大变化,让父亲走出家门,和左右邻居交起了朋友,把家里办成了幼儿园。面对父亲对生命的如此热爱,吉恩由衷的高兴,可妈妈却说什么也受不了,以至于把一个难得的家庭聚会搅得一团糟。父亲孩童般的巨大变化,吉恩也大惑不解,在咨询心理医生后,才知道父亲这种情形属于成功型精神分裂症。   短暂的欢乐后,父亲又一次住进了医院。在父亲的病床前,吉恩和父亲紧紧地拥抱,让父亲在自己的怀里走完了生命中最后的里程。父亲去世后,吉恩和儿子原本紧张隔阂的关系冰释前嫌。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吉恩准备返回纽约。汽车开走的背后,妈妈在送行的人群中露出了灿烂的笑脸。
1987年
1986年
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