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蒂芬·伯格丁

Steve Boergadine

有片源
2021年
导赏:电影版《跨过鸭绿江》去掉了电视剧版中的虚构人物线,以彭德怀的视角叙事,为观众展开了一幅恢弘壮阔的战争画卷,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全程,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献上了一首浓墨重彩的赞歌。这部影片不同于同题材的影视作品只聚焦某场战役或人物,以全景式的视角对这段历史做出了完整全面的展示。为了表现出战争场面、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编剧们将人物和事件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斗三个层面来叙述。分别展现了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高瞻远瞩、以彭德怀为代表的将领们和战场前线的战士们,用公平客观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讲述英雄的故事。影片在还原真实历史的大前提下保证了观赏性,整部影片犹如一本“影像”历史,具有极强的历史揭秘感和现场还原感。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胡智锋所说,电影《跨过鸭绿江》的站位和立意高远,不是简单地去描述“输和赢”、“战与和”的问题,“而是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在中国人民刚刚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背景下,体现出中国人民在百年屈辱之后,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和对和平发展的渴望。”电影版《跨过鸭绿江》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一次正确实践,也在创作过程中首次实现电视剧、电影内容的融合。不仅谱写了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战略思维,也展示了以彭德怀为统帅的指战员们的战场谋略,以及全体志愿军战士用生命捍卫和平正义,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影片丰富了关于抗美援朝题材的文本表达,实现了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统一,为观众了解这段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影像范例。(编辑:方舟)
2011年
导赏:电影作品《钱学森》,是我国优秀的主流人物传记电影,它摒弃了以往浓厚的说教意味,而是塑造了一位具有独特的个性、丰富的人格张力与鲜明的民族价值追求的钱学森形象。钱学森用其一生对中国航天航空等事业的付出令人感动不已,本片全方位地展现了其非凡的爱国理念、敬业精神与爱情故事,对其妻子蒋英、导师冯·卡门、好友罗友来等人物形象的刻画同样立体而生动,带领观众走入钱老那传奇的一生。如何把握钱学森回国前复杂的人生经历?影片着重于“情感”二字,在钱学森人生经历中穿插讲述着其与夫人蒋英的爱情故事,家国同构,以小爱见大爱。在钱学森被羁押时,蒋英与杜布里奇前去探视,此时钱学森用沉默表达着对美国政府的愤慨,随后蒋英焦急地用中文询问着钱学森吃穿用度的情况,一旁的看守突然发言责令二人讲英语,而蒋英毫不客气地回道:“我俩都是中国人,你难道看不出来吗?”临走时,钱学森终于讲了一句话,他对妻子说:“我爱你。”这一句句台词与细节,无一不传达出夫妇二人共同的民族信仰与气节,相当真实与动人。归国后,影片对于复杂的工程建设与时间线,选择以一个个细节去展现其中的艰辛困苦,以及“苦中作乐”、不断进步的人民精神。比如其中一个细节:一位女研究员由于长期营养不良而变为色盲。茫茫大漠、一穷二白,钱学森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远离妻子与孩子,开展了长达数年的研究。“学问像森林”,影片中聂荣臻和士兵们如此形容钱学森,钱学森的人格魅力穿透时间、穿透银幕,长久地感染着我们,这部优秀的传记片也使观众获得了一种社会浮躁状态下久违的民族精神的洗礼与人生价值追求的重塑。
2008年
2006年
1983年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