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hmoud Behraznia

2005年
剧情:◎简  介  Youssef在年青时被烟花灼伤眼睛以致失明,但经过多年苦读今天已是一位成功的大学教授,身边还有贤淑的妻子Roya和乖巧的小女儿。Youssef最近被验出身患绝症,于是立即飞往法国就医。但医院的化验报告不但发现他身体没有大碍,更指出角膜移植手术有望能使他重见天日。活在黑暗中30多年的Youssef,手术后终于再次亲眼目睹这美丽的花花世界,他更即时被一张年青秀美的脸孔深深吸引。妻子不久便察觉Youssef移情别恋,于是带同女儿离家出走。看得见的世界充满种种诱惑,更害得Youssef妻离子散,难道看不见的世界才更加美好? 幕后制作: Majid Majidi是最知名的伊朗导演,跟简约派大师Abbas Kiarostami和致力反映社会问题的Jafar Panahi不同,Majidi的电影一向比较接近主流观众,好像《小鞋子》便是一部老少咸宜的儿童戏,《天堂的颜色》更成为美国最卖座的伊朗电影。 《风吹柳树静》某程度上就如《天堂的颜色》的续集,该片讲述一位双目失明,但天资聪颖的小孩及其爸爸的故事,此片则讲述一位大学教授重见光明的经过。两部电影都以盲人为主角,同样探讨“看得见”和“看不见”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不过今次这两个世界则同时体现在忽然重见光明的主角身上。 Majidi的电影从不会拍得太艺术腔,《风吹柳树静》亦不例外,不止拍摄手法平实,画面更是灿烂丰富,色彩鲜明。片中耀眼得几乎过份的的色彩,来自大自然的环境,来自人工栽种的花朵,也来自店铺橱窗内的商品,但这些美丽养眼的东西,却象征着世间种种以外表蛊惑人心的引诱。导演借Youssef重见光明后迷失于花花世间的戏剧性经历,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多少来自视觉?以视觉认识的世界可靠吗?它跟以其他知觉(如听觉,触觉)所认识的世界有多少分别?
2001年
剧情:  1989年,苏联撤离阿富汗,这个国家立刻陷入混乱的内战中。数百万计的难民涌入周边国家,其中仅伊朗就接纳了140多万。年轻一代的阿富汗难民出生在伊朗,故乡对于他们仅仅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名字。他们在贫穷中挣扎,大多数只能为低廉的工资从事最艰苦的工作——如建筑业。这部影片就发生在德黑兰北部的一座建筑工地上。   工头梅马雇佣的阿富汗工人纳贾夫摔断了腿,作为家中唯一的经济支柱,他的受伤无疑使家庭陷入了困境中。梅马同意让他的大儿子莱麦特接替他的职位,这个瘦弱的青年勇敢地挑起了重担。但不久梅马就发现这个男孩实在不适合干扛水泥的体力活,当他看到男孩细心地布置餐桌时,他决定让莱麦特代替自己的侄子拉提夫负责工队的膳食。    这可惹恼了拉提夫,这个粗暴的青年一直十分得意于轻松的工作,而现在他不得不干累人的重活。他嫉妒莱麦特的好运,不断干涉阻挠他的工作,甚至破坏他的厨房。但不久他就发现了这个沉默的青年的秘密:原来莱麦特是个本名叫巴伦的女孩。她为了得到工作养活全家不得不女扮男装。    这个发现令拉提夫非常惊骇,他从巴伦身上看到了生活的另一面——永无边界的贫困、苦难与挣扎。他开始喜欢上这个坚强的女孩。他没有将这个秘密透露给任何人,相反他决心倾尽全力帮助巴伦及她的一家。他首先向梅马索要多年来未曾取过一次的工资,并托人以工伤补偿的名义送给纳贾夫,但这名转交的人居然携款离去。无奈之下,他只好卖了自己伊朗人的身份证,并努力工作积攒了一笔钱。他把这笔钱给了纳贾夫,希望替自己爱的女孩分担生活的重担。    纳贾夫带着一家人离开伊朗,开始了千里迢迢的返乡之旅。拉提夫赶去送行,他明白自己与巴伦之间有一条难以跨越的界线。在那离别的一刻,巴伦感到了拉提夫充满爱意的目光,她抬起头,缓缓地摘下了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