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do Azzini

有片源
1984年
1978年
1976年
1975年
1974年
剧情:本片描述一九五七年的维也纳,一名身为前纳粹军官的茶房,在饭店巧遇他以前的集中营性爱玩伴,二人开始大感意外,但逐渐旧情复发,秘密同居,最后被茶房所属的纳粹组织射杀。本片是部描写畸恋的传奇片,气氛相当特异,对男女情欲的刻画亦很大胆,不过导演莉莉安娜.卡瓦尼对男女主角的变态畸恋深表同情,教人未敢苟同。本片调子阴沉,节奏缓慢,娱乐性不算高。 1974年,意大利女导演凯文尼拍出了她的作品《午夜守门人》,人们不知道拿它如何是好。夸赞它?贬毁它?就作品而言,这是一部上乘之作,应该夸赞的;但是,它的内容混淆了社会公推的一些价值标准。我不知道这片子当年是否公映过。但当时就有人说,这种东西,只有不明是非不辨正邪的女人才会拍得出来。  女人是否就不明是非不辨正邪?这当然是谬论。但女人在面对一个问题,特别是情爱问题上,很容易致力于情爱本身而漠视其他,甚至,漠视根本,这种例子也是不罕见的,比如,张爱玲之于胡兰成就是如此。  这部在当代电影史上赫赫有名的作品的确上乘,不负其近二十年来的艺术声誉;内容的确复杂,当年的种种争议放到今天也是成立的,且依然无法断言。  《午夜守门人》是这样一个故事:1957年,当年从纳粹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姑娘露西亚跟着指挥家丈夫巡回演出,从美国来到奥地利维也纳。在下榻的酒店,露西亚非常震惊地发现,酒店的夜班门房就是当年集中营里的纳粹军官马克斯。在集中营里,露西亚是马克斯的性奴,但同时也是他的情人。马克斯也发现了面前的这个贵妇人正是自己一直不能忘怀的露西亚。他趁露西亚丈夫前往德国法兰克福期间,来到露西亚的房间,与之重合,随后将露西亚转移到自己的公寓。露西亚丈夫因为妻子失踪报警。马克斯所属纳粹余孽小团体也在寻找露西亚,欲将之干掉,因为她是揭露纳粹暴行的一个非常关键的证人。马克斯拒绝向同伙交出露西亚,也不能向警方求援。他和露西亚被困在公寓里,食物一天比一天少,体力也一天比一天消耗得厉害。最后,走投无路的两人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逃出公寓,但双双被纳粹团伙击毙。  其实,我在看《午夜守门人》时,发现凯文尼的态度还是相当明确的。她对马克斯这个人物描述的轮廓很分明:残暴、变态、阴郁。他对露西亚的情感,不是爱情,而是一种占有和把玩的情感,只是这种情感的强度很大,大得有点像是爱情了。而露西亚这个人物,在她身上没有受害者的仇恨和羞辱。她非常恍惚,在恍惚中迷恋着一种被损害被虐待的病态的快感。  她也没有爱情,她的身上只有一种非理性的情欲。露西亚这个人物应该是成立的,一个经历过纳粹集中营的女人,神志混乱,丧失基本的认知能力,这是完全可能的。凯文尼最后让被邪恶控制并发了狂的两个人死于来自邪恶一方的子弹,寓意也是非常明确的。  在人类社会的公理面前,有些人永远是不会被原谅的,比如马克斯等,不管他们有怎样的个人原因;那么,对这些不能被原谅的人的爱慕,也是不能被原谅的,也不管其中有着怎样的情感上的理由。面对历史,很多时候必须简化,必须清晰化,必须将复杂的人性用一种明确的道德准则来判断,这样才能除去多余的枝蔓,不让其遮蔽主干。我想,当年,舆论对于《午夜守门人》的批判就是基于这个态度;只是,现在看来,当年对凯文尼的态度有点过激,有点误解了。
1973年
1972年
剧情:版本一:   剧情描述一名保守的美国百万富翁到意大利去处理他父亲的遗体,不料跟其父情妇的女儿共堕爱河。 版本二: 温德尔一个守旧的百万富翁,他要去意大利处理父亲的遗体,他的父亲在意大利度假期间因为车祸去世。可奇怪的是和父亲一起在车上遭遇车祸的还有一个从未见过的女人。原来这个女人是温德尔的父亲十年前在意大利认识的情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但他们每年都会来这里相会。而她的女儿帕米拉也来到这里为母亲处理后事,她也对母亲的韵事感到惊讶,但她并没有像温德尔那样对这件事感到不理解。温德尔和帕米拉在一起处理两人父母的后事时,逐渐了解了上一辈人的浪漫和情感,他们也在这一过程中,从厌恶到理解,再到相爱。 版本三:   不久之前,温德尔(杰克·莱蒙 Jack Lemmon 饰)的父亲在一场车祸中丧生,这让温德尔不得不千里迢迢的赶到意大利去处理父亲的遗体。没想到,在这场车祸中丧生的并不只父亲一人,还有一个他闻所未闻的陌生女子。原来,这名女子是父亲的旧情人,每一年,他们都会在意大利幽会。父亲的出轨让温德尔十分震惊,同样震惊的还有同样赶来处理遗体的陌生女子的女儿帕米拉(朱丽叶特·米尔斯 Juliet Mills 饰)。   思想上的差异让温德尔和帕米拉之间产生了诸多的误会,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父母亲之间深厚而动人的感情引导着他们慢慢领悟爱情的真谛,一段美妙情缘就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