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洛·迪帕尔马

Carlo Di Palma

有片源
1966年
剧情:版本一: 摄影师托马斯在伦敦的—家公园,偷拍了一组关于情人约会的照片。后来,照片上的那位女子拼命地想要得到这些底片,引起托马斯的怀疑。托马斯把照片不断放大,最后相信自己在照片上看到了—具尸体和—个拿着枪的人,他似乎发现了—起谋杀的现场证据。托马斯试图根据照片上那些含糊不清的证据来揭露这桩谋杀案,但是毫无结果。这时,他的工作间遭到洗劫,照片也不翼而飞。托马斯原来坚信技术发明,如照相术能够使他获得和征服现实,因而沉迷其中。后来他终于发现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对后者所产生的幻觉之间的关系是不确定的。结尾时,学生们表演—场想象的网球比赛,托马斯产生了某种启示作用。对于那些表演者,那个想象中的网球当然是“真”的,正如那些作为证据的照片上的形象对于托马斯而言很可能只—种幻想—样。学生们的表演成为托马斯的思想发生变化的—个象征,托马斯此时已不再企图区别真实与幻想之间的界限。他想象网球正出了界,把它拾起来扔还给学生们。托马斯在拾起想象中的球时,并没有放下他的照相机,对他来说,现实与关于它的复制品以及人们的幻想之间的界限毋宁说是并不存在的。 版本二:   故事的主角托马斯(戴维·海明斯)是一个年轻富有而且任性的摄影师,他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符号。托马斯在公园散步,对着一对快乐的情侣拍了几张照片,其中那个女人简(范尼莎·雷德格雷夫)很不高兴。回到家冲洗照片时他发觉自己可能拍到了一次谋杀案。他在晚上回到公园看到了藏在灌木丛中的尸体。后来他发现尸体和照片都不见了…… 版本三:   摄影师托马斯是个玩世不恭的年轻人,某一天他在一个公园里偷拍了一对似乎是热恋中的男女的一系列照片。这个名叫简的女人发现后近乎疯狂,甚至不惜献身地要得到这些照片的底片,似乎这些底片将泄漏什么秘密。托马斯怀疑之下放大了照片,在极其细微之处,他相信自己发现了一次谋杀,而简即是这次神秘谋杀的关键人物。影片的其余部分都是托马斯为了证实自己的设想而采取的种种行动。但他的调查取证是徒劳的,一切证据都不能明确证明什么,仿佛这只是一场幻觉的挑衅。 版本四:   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影片用一个摄影师的故事,铺开了一系列哲学、心理学的问号。   主角是摄影师托马斯(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饰),某天他在公园里抓拍到年轻情侣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个女子简(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饰)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她的底片。这让托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这张照片许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   一桩谋杀案的雏形在托马斯脑中展开。他前往公园寻到了尸体,但没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测,朋友们不愿意和他一起调查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当托马斯再次来到公园,发现尸体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群人进行着一场虚拟的网球赛,打着并不存在的的网球。
1964年
剧情:版本一: 女人和他的丈夫共同生活在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工业城市,丈夫是一个大型企业的经理,这座城市的上空常常是烟雾笼罩,这使女人感到非常郁闷,整天焦躁不安而且神情恍惚。   在焦躁不安时女人经常做出许多正常人不可想象的行为,饱食之后居然向别人乞讨一块面包,女人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就和丈夫的一个同事偷情并且一起出去游玩,见到的景物都受到了工业文明的污染而污浊不堪,见到的人们都是冷漠的感情如女人一样的异常。  而女人的反常似乎只是因为在一次车祸中受到了惊吓。   时间长了,女人发现以前同丈夫和儿子之间的那份亲密了再也不可能存在了,那位丈夫的同事对她的感情也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女人想找到理解,找到感情,但一切都是徒劳的。在这样一个现代文明的社会丰富的物质生活里,女人彻底的迷失了,内心空虚孤独犹如一片荒芜的沙漠。 版本二:   朱莉娅娜的丈夫是个大企业的经理,他们生活在意大利北方的一个工业城市里。城市的上空常常是烟雾笼罩,这使她感到悒郁烦闷。她总是烦躁不安和神思恍惚。这是因为她在一次车祸中受惊而引起的。她惆怅迷惘,她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渐渐地,她发觉自己已经难以同丈夫和儿子恢复以往的亲密感情,而她丈夫的同事对她的爱也难以治愈她的心病。她的内心空虚孤独犹如沙漠一样。 版本三:   意大利北部工业城市拉文纳,无处不在的工厂噪音、被污染的河流、荒凉的郊外、冷清的街道,一片人间炼狱的模样。远处,一个身着绿衣的年轻女子,在巨型高耸的烟囱和吞吐着迷雾的管道中驻足。在这污浊荒废之地,她显得烦躁不安又神思恍惚。原来这个略显神经质的女人朱莉安娜(莫尼卡·维蒂 Monica Vitti饰)的丈夫正是这家冶炼厂的经理乌戈(卡洛·吉奥内蒂 Carlo Chionetti饰)。乌戈把她介绍给自己的同事科拉德·泽勒(理查德·哈里斯 Richard Harris饰)。两人相互吸引,朱莉安娜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与泽勒发生了肉体关系。渐渐地,她发觉自己已经难以同丈夫和儿子恢复以往的亲密感情。泽勒对她的感情,也依旧无法抚慰她寂寞的心灵。这条淌满血的红色沙漠,是机器工业时代将人性摧残得无以复加的血淋淋的荒漠。
1961年
1948年
导赏:《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涌现出的瑰宝。这部影片诞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社会的动荡与重建之际,彼时整个国家在战争的废墟中艰难挣扎,民众生活困苦不堪,失业问题如阴霾笼罩。安德烈·巴赞曾高度评价道:“德·西卡凭借《偷自行车的人》再次确认了新现实主义的全部审美标准。根据1946年以来所有意大利优秀影片所确立的标准,《偷自行车的人》无疑是一部新现实主义电影。”影片以其质朴粗粝的质地,秉持还原生活本真的理念,追踪着一位失业工人的生活轨迹。但它绝非冷眼旁观世相百态,亦无自然主义那般繁琐冗长、事无巨细的弊病,而是将里奇安置于多重空间之中,借此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社会景观”,强化人物的社会属性,并映射出创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与鲜明的倾向性。纵览全片,里奇的身影先后出现于职业介绍所、当铺、警察局、工人俱乐部、市场、教堂、贼窝等诸多具有社会性的空间,他仿若一个游离于社会边缘的落魄者,无奈且彷徨地穿梭其间。故而,这种对社会空间的精心拣选与有机整合,使得影片的表意超脱了里奇个人生活的狭隘范畴,进而具备更为宏阔的社会意涵,映射出二战后意大利失业潮的宏大图景。影片看似是对一个男人平凡琐碎生活的重现,却毫无拖沓冗赘之感,根源在于其依托着精妙的剧作架构。故事沿着时间脉络搭建起一座戏剧坐标系,剧作者并未摒弃层层递进、因果相连的叙事策略。然而,影片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受到自然真切的现实质感,乃是因为在这一坐标系的主轴之外,创作者巧妙地安插了诸多带有偶然性且看似与情节主线无关的“闲笔”。诸如影片中里奇两次拜访看相女人占卜,以及里奇与儿子布鲁诺悠然漫步于河岸之畔等情节,它们游离于主线之外,却成为窥探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幽微窗口,从中我们得以洞悉里奇于失业困境中潜藏的恐惧,亦能感受到一对平凡父子间真挚深沉的情感。由此,影片被赋予了一抹人道主义的温情。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曾提出“有机知识分子”概念,他认为通过知识分子与社会特定集团和大众这种双重的天然有机联系,特定的社会集团或政党才可能赢得大众的同意,才可能真正联合大众,并一道去取得反霸权的胜利。换言之,自觉参与某种文化建构的人都可以被称为有机知识分子。二战后的意大利青年导演们,怀抱着强烈的、炽热的人民意识,创作出《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等不朽影片,他们倾心致力于构建电影的社会责任,用新态度提出新观点,创造新的可能性,也因此,“现实主义”前被冠以“新”字,“新现实主义”应运而生,世界电影面貌也从此为之一新。(编辑:王梓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