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杰克逊

Jonathan Jackson

2014年
2013年
2012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剧情:  1969年的10月,热情似火的夏天极不情愿的离开了,随即,邪恶的冬季便迅速的将这里笼罩在了自己的寒冷之下。艾伦·帕克(乔纳森·杰克逊饰)是一位正在缅因州上大学的年轻、勤奋的画家,他的工作正在为一幅“死亡肖像”而困扰着。当得知艾伦失去了女友之后,暗中迷恋艾伦的杰西卡(艾瑞卡·克里斯滕森饰)在他生日的那天劝说他振作起精神。艾伦的一些朋友也反对他继续进行他那令人绝望的艺术,然而,事情却越来越向着糟糕的方向发展着。艾伦也很快地意识到他已经在他的生活中开启了一扇通往死亡的大门……   从失去女友的创伤中逐渐恢复过来的艾伦正在和他的好友阿蒂与赫克托着手为去看约翰·列农的演唱会做着准备的时候,艾伦却收到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他的母亲简(巴巴拉·赫尔希饰)的头部遭到了重击,正在100英里外的路易斯通医院进行着抢救,而且情况十分的危机!艾伦拒绝了朋友开车送他去医院,他打算自己搭便车,希望能在妈妈--他唯一的一个亲人离他而去之前赶到医院。   而那一夜,是10月31日--万圣节(西方的鬼节)的前夜。   很快的,艾伦便发现了自己开始了一段噩梦般的旅程。这段旅程是在人们心灵深处最黑暗幽深地方进行,同时,在旅途中,艾伦也将同死神的化身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艾伦在幽静的公路上拦下了一辆高速驶来的轿车,他哪里知道这辆车的司机就是死神,而死神此时则化身为它刚刚残杀的农夫--乔治·斯塔伯(大卫·阿奎特饰)。上了车之后,艾伦便陷入了可怕的困境:除非他在生与死之间做出了抉择以前,死神将不会停车的。艾伦的命运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他将回答死神提出的一个又一个的问题,那些从艾伦孩提时代到现在折磨着他的心灵的问题,我们的主人公将如何面对呢……
2002年
导赏:在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创作序列中,《失眠症》常被视为被低估之作。作为其首部大制片厂作品,它大胆延续了诺兰的个人风格,构建出压抑的心理惊悚氛围。影片聚焦警探德克(阿尔·帕西诺饰)在阿拉斯加追凶的经历。他不仅要面临凶手带来的压力,还要对抗由永昼环境加剧的失眠。诺兰巧妙地利用这种剥夺昼夜循环的环境设定,将观众深度卷入德克日益混乱的精神状态。随着案情推进,德克自身也陷入道德困境,其内心的挣扎与随之而来的孤立感,深刻揭示了人性的脆弱与复杂性。影片超越了表层悬疑,更深层次地探讨了责任、良知以及面对错误时的选择等伦理命题,展现了诺兰对个体心理与道德边界的关注。影片中诺兰对电影空间叙事的构建同样精彩非凡。电影中的空间除客观物质的属性外,还承载了表现主体对空间的感受和体验。诺兰在《失眠症》中的空间运用便超越了物理属性,成为承载心理体验与隐喻的精神空间。影片选择在极昼小镇展开叙事,消除了传统的昼夜交替这一时间指示器。黑夜的缺失迫使观众通过主角多莫日渐憔悴的状态变化来感知时间流逝,将焦点完全集中于其精神崩溃过程。其中的空间设计富含象征意义,无处不在的强光被巧妙地转化为“良知”的隐喻,即使微弱光亮也加剧着多莫的痛苦。这与他警察身份的“绝对正义”象征形成张力,揭示其道德困境——他曾为惩治罪犯制造伪证,陷入以非正义手段追求正义的矛盾。影片进而深刻探讨了人性在绝境中正义与邪恶的模糊界限。在展现激烈冲突和人性拷问时,诺兰选择使用“封闭性”空间。这种封闭性未必是物理隔绝,更强调视觉或行动的受限所营造的心理压抑感与隐秘性。以浓雾追逐戏为例,尽管场景中的物理空间十分开阔,但浓雾遮蔽视线、礁石阻碍行动,这在实质上压缩了角色的活动范围,将冲突高度集中,极大地强化了紧张氛围和人物内心的压抑与挣扎。这种空间处理既是推动叙事的动力,也是人性困境的视觉化隐喻。《失眠症》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电影空间影射人物,以极昼、大雾、不见天日的房间等场所,将电影空间和正义与人性的挣扎完美结合。综合来看,《失眠症》成功地结合了心理悬疑与个人挣扎,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深刻理解人性与道德的窗户,同时利用电影空间本身的叙事力量讲故事,电影的空间意象不仅可以交代环境,也能够反映人物的处境,影射人物的精神状态。《失眠症》不仅是诺兰作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可能是他最被低估的一部佳作。(编辑:熊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