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里黛玉

Sridevi

2017年
导赏: 《一个母亲的复仇》改编自2012年震惊印度和国际的“德里黑公交案”。拉维·德耶瓦尔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创作了这部深刻反映印度社会现实的电影,使之成为印度电影中不可忽视的佳作。电影的情节构建紧密围绕着“复仇”这一核心主题展开。影片讲述了一位继母在女儿遭受性侵后,法律无法给予正义时,决定亲自出手为女儿复仇的故事。这一情节设置,不仅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观念,也触及了印度社会中女性地位和法律效力的敏感话题。电影通过层层递进的复仇计划,展现了母亲角色从懦弱到勇敢,从绝望到坚定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对社会不公的有力回击。在剧情发展上,《一个母亲的复仇》并没有过多地运用复杂的技巧,而是大胆地描绘现实,直面社会体制的漏洞。影片通过母亲戴维琪的复仇行动,揭露了司法体制的不公和对女性的二次伤害。当法律成为强奸犯的庇护所,当社会舆论成为强奸案的催化剂,影片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何避免惨剧?影片给出的答案是,只能靠女性自己努力。影片在视听构建上,巧妙地转化了印度传统歌舞片中的元素,将色彩与音效结合,创造出绝佳的视听盛宴。特别是对红色的运用,成为影片中一种强烈的影像语言。红色不仅是被害少女惨痛回忆的象征,也是母亲复仇意志的体现。从被害少女当天所穿的礼服、母亲的爱车与眼镜,到被谈论的画作、染坊飘动的布条,大块鲜红色彩的集中展现,传递出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此外,电影中的音效设计也极具匠心,从紧张的背景音乐到关键情节的沉默处理,都有效地增强了电影的紧张感和戏剧性。这些视听元素的巧妙融合,不仅提升了电影的艺术质感,也加深了观众的情感体验。事实上,在印度,女性长期以来面临着种种不公和歧视,而这部电影正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直接回应。它通过一个母亲的复仇行动,探讨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在面对不公时的反抗和自我救赎。电影中的“盖娅模式”和“花木兰式盖娅模式”的运用,更是体现了印度文化中对女性角色的复杂看法和期待。《一个母亲的复仇》不仅展现了女性在极端困境中的力量和勇气,也对印度社会的法律和道德提出了质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母爱和女性的力量也能成为照亮前路的光芒。(编辑:赵敏)
2007年
2004年
2003年
1999年
1997年
剧情: 年轻俏丽的席邓兰小姐才华过人,经营有方,通过铁碗手段将父亲纳拉亚恩原本经营不善、濒临倒闭的一家公司一跃变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实业公司,优越的社会地位使她独断专行,骄奢蛮横,令人憎恶。继承父业的她对待企业员工专横霸道,是典型的“武则天类型“的女强人,也是极端的女权主义者。不仅仅是员工对她敬畏有加,连身生父母都对这个娇生惯养的女儿又爱又怕。尤其是对正值谈婚论嫁年龄的女儿的婚事头疼不已,而她本人却不屑一顾。   才貌双全的她自负地认为:天下没有哪个男人能够有资格匹配和驾驭她,除非是老天爷专门安排一个为她这样的女强人而出生的男人。   她生意上的竞争对手想通过联姻的方式吞并她的企业,结果不仅被她拒绝了求婚请求,而且还被当众无情地揭穿并受到挖苦和羞辱。对方对她的傲慢无礼怀恨在心,为后面的祸根埋下了伏笔。   她的傲慢时常令她陷入和别人的麻烦之中,这一次,她又和素不相识的男主人公拉珠.瓦尔玛发生了口角。但是,老天爷像是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结果拉珠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她公司的员工、变成了她的部属。正直善良的拉珠为了员工的利益一次又一次地站在她的对立面和她以理据争,被怒火冲昏头脑的席邓兰小姐偏执地认为这个叫拉珠的年轻工人是故意和她作对,于是把他视为了自己人生的死对头,并不顾代价开始动用一切手段去征服并寻机报复他,甚至不惜假意与之结婚,伺机从中作梗,挑拨家庭关系。而拉珠.瓦尔玛向她对自己的百般挑衅和侮辱进行了强有力的反击。   一次次受挫的席邓兰终于失去理智,采取了极端行为,使这个如同炸了锅的家终于分崩离析。她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她的疯狂行为受到了所有至亲的唾弃。   独自吞食恶果的席邓兰毕竟受过高等教育,一时被疯狂冲昏头脑的她这时才如梦初醒。但是悔恨已晚,此刻的她不得不为自己过去所欠的道德债付帐。当她再次遭到小人暗手之时,众叛亲离的她孤立无援。正当她以为“呼天不应,叫地不灵”的时候,拉珠再次挺身相救。   获得重生的她终于恢复了一个普通女人应有的温柔贤惠的一面。  
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