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nnan Ding
丁荫楠,国家一级导演,有“电影诗人”的美誉,是中国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1938年10月16日生于天津王庄子村,从小热爱文艺,中学参与学校话剧团。1959年初中毕业,丁母委托亲戚介绍丁荫楠到北京医学院生化系作教学辅助员,他利用业余时间参加市工人话剧团演出活动,积累了不薄的艺术功底。1961年,丁荫楠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八年的在校时光中,丁荫楠确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掌握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原理,指导了其之后的导演艺术之路,也锻炼了他作为一名导演的思维能力和执行能力。
1966年,丁荫楠以优异的成绩从电影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广东省话剧团,1973年丁荫楠被调到珠江电影制片厂。他先是拍摄纪录片,后又跟着厂里老导演做助理,在工作中认真学习前辈的实践经验。终于在1979年与青年导演胡炳榴合作执导故事片《春雨潇潇》。影片运用视听手法来追求一种水墨淡彩的意境,借春雨隐喻愁情哀愫,故事以小见大,力求刻画人民的心灵美,获当年文化部青年优秀创作奖。1982年,丁荫楠执导拍摄了《逆光》,影片展现了更为宽广的社会内容,更在电影艺术语言、风格与表现上作了诗性化的探索和运用。《长江日报》评论该片如“一首清新明丽的哲理诗,荡漾着思考的魅力,吸引着广大观众的心”。[1][1]八十年代丁荫楠身处的广东是中国改革的最前沿,1984年他将镜头聚焦在蛇口加工区建设者,拍摄了反应“深圳速度”的故事片《他在特区》。
丁荫楠在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实践中不断探索,并矢志不渝地钻研传记类型电影的拍摄。1984年,丁荫楠接到拍摄传记片《孙中山》的任务,经过两年的史料搜集和拍摄制作,1986年电影问世,迅速在社会上取得极大反响。影片以史诗的规模,精良上乘的艺术制作,概括了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并着力刻画其心路历程,手法大气,雅俗共赏,使这部影片荣获中国三个主要奖项。1991年为献礼中国共产党诞生七十周年,丁荫楠执导拍摄了电影《周恩来》,影片以总理最后十年的奋斗为主线,运用大量时空交叉,观照他一生中主要革命经历,导演技法纯熟,影像精细,气势宏大。江泽民总书记称赞这种影片“精致、深刻、感人”,李鹏总理为影片题词 “演技绝伦,情出于心,再现总理,光照后人”。[2][2]影片获当年广电部优秀影片奖和第十五届大众电影百花奖。2003年,丁荫楠执导的第三部伟人传记电影《邓小平》同观众见面,这部作品从初稿到最后成型,历时近9年,影片真实、全面地反映了邓小平坎坷曲折的革命生涯,描绘了中国奋进发展宏伟蓝图,内容扎实、节奏明快,被观众称为一首充满活力的电影诗。丁荫楠还创作了表现一系列各领域名人的传记片,如《相伴永远》(2000)《鲁迅》(2005)《和平将军陶峙岳》(2009)《左利军》(2011)《启功》(2015),获得了业内的赞誉和广大观众的认可。
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我们能从丁荫楠的电影中看到这一代导演共同的追求,他们继承了第三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他又是一位有着鲜明创作个性的导演,对电影诗性不断探索,对传记电影的始终坚守,如今看来,愈发显示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卓然的先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