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怡原名舒大祯,湖南麻阳县人,1900年出生在一个开小作坊的工商业者家庭。1921年前,在家庭私塾、县城小学和长沙、芷江等地中学读书。高中毕业后,当过半年的小学教师。1922年,考入北京大学,兼管学校《向导》报的发行工作。他是我国电影刚进入有声时期就在影坛崭露头角的著名编导,他是早期参加左翼文艺运动的老一辈电影戏剧艺术家。
1930年4月,苏怡在左联沈西苓等人的鼓励下,首次以“苏怡”这个笔名,写了电影剧本《最后之爱》,旋即为天一影片公司采用,并在次年1 月被聘为该公司的专职编剧。从此,他便用苏怡的名字一直在上海、重庆和香港等地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生涯。
1931年,入天一影片公司任编剧,第二年创作《芸兰姑娘》、《一夜豪华》等电影剧本。当时由于处于地下状况的党内两条路线斗争等复杂的历史情况,苏怡失去了党的组织关系。但是在民主革命的各个时期,他仍然与许多党员和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保持经常的联系和真挚的友谊,为进步电影戏剧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党的思想营养和丰富的革命斗争任务,对他后来的创作思想和艺术作品,都具有深刻的影响。1934年赴港,先后入全球、丽影、南洋等影片公司,编导《新青年》、《海底针》等。抗日战争爆发后,编导抗战题材影片《最后关头》、《大义灭亲》。并于1940年赴重庆,入中国电影制片厂,执导影片《青年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苏怡再次返回香港,编导影片《断肠花》,并与蔡楚生等共同发起粤语电影清洁运。
全国解放前夕,苏怡作为香港电影界的特邀代表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文代会,并当选为全国影协常务理事。1952年1 月,苏怡返回到广州,历任《周末报》副社长兼总经理,广东省文化局副局长和顾问等职,并多次当选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