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rzysztof Penderecki
潘德雷茨基在音响上的探,是和作品的内容表现结合起来的,而且常常赋予它一定的戏剧性结构。他认为:“很明显,音乐应该直接进入听众的感情和思想”。因此,他的作品,不仅由于音响上的更新,令人瞩目,也以能够使人理解,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受到听众欢迎。这同当时一些拘泥于序列音乐程式的作品,音响复杂、内容抽象,形成鲜明对照。
60年代后期,潘德雷茨基的创作风格发生变化,向传统靠拢,具有所谓“新浪漫主义”倾向。他常常从过去的音乐中寻找素材,如规模宏大的《路加受难曲》(St.Luke Passion,1963-1965)可使人想起巴赫的受难曲。《路加受难曲》是继《广岛受难者的哀歌》之后作曲家创作的另一首最流行的作品。它的乐队和合唱都使用了音块和滑音,合唱队也要发出如嘶嘶声、喊叫声、笑声、耳语声以及重复吟唱等。它把各种风格,从格里戈里圣咏直到最新的音响实验都混合在一起。另一首同是宗教题材的作品《晨祷》(Utrenia,1970-1971,为独唱、合唱、管弦乐队而作)象是《路加受难曲》的续篇,它表现耶稣的下葬和复活,不仅引用东正教赞美歌的旋律片断,而且充满了东正教仪式的神秘色彩。
潘德雷茨基的创作数量很多。除上述作品外,重要作品还有歌剧《劳登的魔鬼》(The Devils of Loudun,1968)、《失乐园》(Paradise Lost,1975-1978)、古钢琴和室内乐队曲《帕蒂塔》(1971)、《小提琴协奏曲》(1976)等。《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宽广的旋律线条,似乎表明作曲家越来越企图接近19世纪音乐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