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凭借纪录片《照片》(Photograph),年轻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登上电视舞台,开始了他的纪录片生涯,捕捉社会主义制度下“人们如何在生命中克尽其责地扮演自己”。其间他最著名的作品是关于1971年什切青(波兰港口城市)罢工事件的《工人》(Workers′71),而另一部纪录片《初恋》(First Love)1974年在克拉科夫举办的国际短片节上夺得金龙奖桂冠。他曾一度在WFD纪录片工作室工作,1974年加入Tor电影制作组。
后来,他对纪录片的局限性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发现“摄影机越和它的人类目标接近,这个人类目标就好像越会在撮影机前消失”。或许就像基耶斯洛夫斯基所说,“纪录片先天有一道难以逾越的限制。在真实生活中,人们不会让你拍到他们的眼泪,他们想哭的时候会把门关上。”于是在拍了十余年纪录片后,他逐渐转向了发挥空间更大的故事片领域。
1975年,他为电视台制作了他的首部剧情片《人员》,这也为他赢得了德国曼海姆电影节上的第一个奖项。1976年,他为影院制作的第一部剧情长片《生命的烙印》上映,获得莫斯科电影节大奖,同时奠定了他在波兰电影界“道德焦虑”派电影灵魂人物的地位。
但当他对社会主义事业中个体的存在状态继续深入探讨时,各方面的压力却滚滚而来。如他的下一部片子《机遇之歌》在1981年11月军事法公布后就惨遭禁映,直至1987年才重见天日。在他最沮丧的时候,碰到了此后工作中最重要的一位合作伙伴,政治诉讼律师皮耶斯也维奇(Krzysztof Piesiewicz),此后两个人开始了漫长的合作。当时基耶斯洛夫斯基正准备拍一部政治审讯的纪录片,便向律师咨询有关上庭的情况,而两人磨合的结果则是《永无休止》的诞生。其实,1988年震惊西欧文化界的电视系列片《十诫》也是在皮耶斯也维奇的建议下拍成的。
90年代,他们共同合作拍摄《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以及《蓝白红三部曲之蓝》、《蓝白红三部曲之白》、《蓝白红三部曲之红》三部曲。可是在拍完了耗神的三部曲后,基耶斯洛夫斯基有意打算修生养息一段时间, “只想静静地坐在自己的椅子上,抽自己想抽的烟”。
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1979年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55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
基耶斯洛夫斯基关注并终生探讨的是个体精神世界的问题,可以说,他更接近于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人,因而被哲学家刘小枫称为“深紫色的叙事思想家”。
早年他对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情况十分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与法国的电影界的合作,政治这一概念被逐渐淡化,代之以自由个体在所谓自由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总体来说,他的创作是从尖锐滑向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