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爆款电影《恶到必除》,有什么“生猛”秘诀?
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2.08.03


尺度这么大,匪徒这么强,片子居然过审了?但在主创们看来,“影片中的暴力尺度,真正凸显的是在曾经缺乏技术手段的年代,公安干警办案的难度之大——当把这个逻辑讲好了,我们觉得并没有受到什么限制”。并且,创作者们还在故事里讲好了“恶对作恶者的吞噬”这个逻辑。

作者:蓝二

编辑:王子之

版式:王威

一部新爆款正在出现。

耐飞兔子洞出品并独家宣发的《恶到必除》上线仅五天,分账票房就破了千万;其最高单日票房,突破了300万——在网络电影领域,这是少数头部影片可以达成的表现。

之所以这么有冲劲,是因为影片本身就是院网两线都相对较少的、足够生猛的内地警匪电影。因而,它在抓住网络电影受众的同时,快速具备了扩圈力,以新鲜姿态吸引到了更多观众的注意。

不取巧硬碰硬、足够到位的连续多场激战重场戏,超出观众想象的同时,带来了观影的极大爽感。而与此同时,影片在人物塑造、细节创作等多方面也给观众留下了充分的发现和解读空间,这使得《恶到必除》比一般爽片又有了更多的层次和回味。

而在其中,扎实、用心,却是不二法门。

一部“敢做到位”的狠片

生猛、烈性,这是《恶到必除》给到观众的最直接感官冲击,也是该片拿下观众的利器。

这个特质,确实比较新鲜,国内警匪电影,很少有做到这么重度和极致的,更不用说网络电影领域。

故事说起来,一句话可以概括:上世纪90年代,公安干警缉捕一支连环抢劫案的悍匪团伙。在这样清晰的主线下,这部网络电影短短80多分钟的片长里,连续呈现银行抢劫、金店抢劫、菜市场对战、公交劫持、剧院追捕等一系列重场戏,形成完整进程;同时在令观众咋舌的刺激之外,影片的剧情完整性、人物群像塑造、细节质感创作,都做得比较扎实工整。而如果考虑到背后网络电影相对有限的创作条件,就更值得叹声不容易。

这一系列犯罪与缉捕的重场戏,正是这类型影片最大的实现难点,如果绕开它们用一些轻巧的路径,影片就容易流于平平,埋没了这个题材的“个性”。在我们与总制片人郎强的沟通中,他的逻辑很简要:“就是敢想、敢做”。

实景现场,对这部电影的创作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据导演姜晓通告诉我们,剧本前后修改十稿以上,在开拍前的筹备阶段还在同步改写剧本,因为每一个场景的落实,走访每一个景去摸清它的实现可能性、可进行的设计、调度和实拍难度等情况,剧本就有可能要进行大面积的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

比如警匪双方代表人物最终的决战地点,先后设计了医院等几处想象中的场景,但在落地过程中,或是因疫情原因或是因相关审核,一一被推翻,最终在反复的堪景中才偶遇了一处老旧、有年代感的剧院。但这种舍弃与选择,没有形成无奈与遗憾,反而被巧思捏出了新的影像创意——刑警队长追着匪首来到剧院,两人一路打斗来到台上,摔打中无意碰开光影设备,幕布后缠斗的两人好像又成了一部正在放映的电影,而此时,被放在台下座位上已经死去的匪首小弟,则似成了一位专注的观众。增加了影片的变化趣味,又似有更多任人品评的意味。

对较大规模实景拍摄的追求,也必然给影片的制作增加新的难度。就如片中菜市场枪火激战的戏份,对于剧组来说,就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因为菜市场是真实存在和经营的,在这一场景的拍摄期间,剧组每天需要支付相应休业补偿给100多家商户,同时还要应对在这种开放的市井空间里不断出现的各种问题。

由此可以看出,抢时间,对于这个剧组来说是尤其重要的。与此同时,撞车、追车、爆炸,大量的激战打斗,一方面带来极高的人员安全性挑战,另一方面,许多道具置景损坏后不可重来,只能“一次过”。

解决这些问题,郎强和姜晓通的办法没有什么秘诀,就是大量的前期筹备与演练。比如这多个重场戏,姜晓通在前期专门用了十来天的时间全部拍摄了小样,对着小样所有部门一起核对实现细节,与演员们探讨更多的创作想法,让所有人都能清楚每一场要的是什么,自己应该给出什么

“当你用了很大精力去做这些,就是在一点点垒高下一步的成功率”,姜晓通如是说。

人物、逻辑、表达,做出层次感

人物塑造,同样是《恶到必除》中的精彩之处。

比如在弹幕和豆瓣中,不少影片观众会特别提到配角匪徒中,大嫂的“江湖情”和某小弟的“癫狂”——这就很有代表性。

常规而言,警匪片中两方的“一号人物”是刻画重点,但同时,能否很好地勾画出善与恶两种世界逻辑,并在这种逻辑之下对各方人物做出层次感,也很重要,说浅一点,电影和人物更好看,而深一点,留下更多回响空间。《恶到必除》在这一点上做得可圈可点。

对于公安干警与匪徒两种群像的塑造,导演姜晓通用两个词来概括,前者是“死磕”,后者是“张狂”。

在姜晓通看来,定位不应太复杂,就锚定核心状态,做到极致。

影片中如何去具体体现这些特征以及他们的对比呢?

比如一个“吃饭”的状态,贯穿在影片中。在生死攸关、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中,匪徒却像是下了班的打工人,总是在惬意地享受一顿打边炉,而警察们,则时刻在追踪与解析案情,只有时间端起一碗泡面。影片就用这个最基础的生存需要,去折射出人物的心理与状态。

再比如,片中开场的银行抢劫发生后,警察已来到现场勘查,此时匪徒团伙却去而复返,驾车快速冲入犯罪现场,只为对不小心留下的同伙进行彻底灭口。这种突变的发生,一时令银幕外的观众目瞪口呆,也打一开始就给这群悍匪标好了“烈度”。而在一场场激战过后,匪徒们返回自己居住的街巷深处,他们穿过充满烟火气的菜市场,最亲善不过地与菜摊大爷招呼玩笑,询问着今天生意好不好——如姜晓通自己的感受,“他们就像窝在这里的老鼠,脏和丑陋”,但他们又如此肆意;而另一边,刑警队长和年轻警员回到局里,则发生着一场激动到根本听不出彼此对话的争吵,这是巨大压力下无处可发又必须发出的宣泄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观众在观看影片时会觉得匪徒似乎比警察要“强”许多——事实上,这与另一些观众提出的疑问有相通之处:尺度这么大,匪徒这么强,片子居然过审了?对此,总制片人郎强告诉我们,真实操作的感受以及被验证的经验是:匪徒破坏是不计后果的,干警们却是在法制的框架里做事,“影片中的暴力尺度,真正凸显的是在曾经缺乏技术手段的年代,公安干警办案的难度之大,而由此他们的精神则更显可贵——当把这个逻辑讲好了,我们觉得并没有受到什么限制”

事实上,随着影片的深入,观众们会看到,极恶,对善的人们和整个社会安全造成威胁的同时,对于恶自身,也在产生着愈加严重的反噬。比如,匪徒团伙中的成员,也会害怕和心生退意,但困在作恶的循环,以及恶的恐怖中,脱不了身,直至被完全吞噬。

其中最重要的,是创作者们借由干警与匪徒,还建立出了一层对比。两个群体中各有一位年轻人,分别是刑警队长看好的新力军,与匪首最珍惜的亲弟弟。两个年轻人都有自己的困惑,都处在选择与前进的十字路口,而在不同的善恶逻辑中,被引导走上了不同的路径。相信观众都会为匪首的亲弟弟感到惋惜,一个世界观朴素的年轻人,因天然的正义使然而做错事入狱,释放后本可以慢慢开始新生活,却被哥哥彻底带上了不归路;匪首作为哥哥,希望带给弟弟好生活好前途,却是自己亲手害死了弟弟。

这其中的扭曲错位,令人唏嘘;而这些呈现,更是隐在犯罪片观感冲击之下的关键内容

在《恶到必除》整部影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主创们“多想一点”、“多追求一点”的诚意;而这些,提升了影片质感,也给观众带来了许多惊喜。

比如影片对年代状态真实还原的努力:妆发服饰道具置景上的尽量逼真,以整体的暖黄色调去营造一种老岁月的质感;案件逻辑上对当时状态的模拟,典型如以当时重要的枪支管理问题作为片中侦察的重要突破口;及至宣传海报上,也打造复古感,延伸一种整体性。

又如创作者对于影片风格化的一些追求,典型如在影片最初的一两分钟,整个画面一半呈冷色调,一半呈暖色调,特意调出这样的“碰撞”,去预示“有事即将发生”。

包括影片很多结构性的亮点细节。比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吃饭”,在片中除了是状态的对比,也是很重要的转场“信号”,还作为匪徒们对于抢劫行动开始的一个暗语,成为一个可以留下深印记的剧情符号。又如一个小小的指甲刀。在影片前期,刑警队长曾在调查中随意地剪着指甲,被新来的年轻警员视作“老油条的不靠谱不严肃”;而一个更显粗糙的举动是,队长还将这个指甲刀送给了年轻警员。但在人们以为这或许只是一次小小的人物设计而忘了它之后,在影片后期的公交车劫持中,年轻警员正是靠它在搏斗中悄悄绞断了土制炸弹的引线。而最终的彩蛋,也揭示了这个小小指甲刀在震慑一些边缘小贼时所形成的一种心理压迫。由此,创作者让一个细节的埋入没有废笔,完成了闭环,且以自己的方式做出了一种关于“成长、理解和传承”的阐释。

我们常常说网络电影的精品化,其实所谓“精”,很多时候不是大跨步的革新,而往往是由“想做得更好一点”所推动,是由很多小小的细节去筑成。

如郎强所言,“我们做这部影片的初衷其实很简单,希望在有压力的生活中,给观众提供爽感,但我们不想扎堆,我们在遵循商业电影大逻辑下做点适度的革新”;这种似乎不太有野心、相对简单的初衷,但加乘了在具体创作、制作上对内容极致特点的追求,对内容精细度的追求,这就足够成就了一部不俗的网络电影佳作。

根据数据平台对《恶到必除》上线五天表现的统计,该片连续五天拿下全平台网络电影分账票房日冠,连续四天占据全平台网络电影热度日冠,多次登顶短视频平台热搜、热点榜首位;在优爱腾三个播出平台上均是电影热搜榜第一位,还占据着平台热搜总榜的前位

目前,该片全网热度仍在飙升,影响力持续发酵,我们相信也期待这部佳作在今年的网络电影票房榜上留下重要一笔,再次印证独立与差异化的思考、扎实内容创作与有效创新对网络电影提升的重要价值。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