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视频《红色号角》用纪实形式,讲述20位晋察冀“新闻战士”的英勇事迹,致敬老一辈新闻人。
作者:鲸鱼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人以笔为枪,跟随冲锋陷阵的战士,写下一篇篇报道,传递战斗的讯息,痛斥敌人的罪行,鼓舞民族的士气。
他们是“七七事变”报道第一人方大曾,是壮烈跳崖的新闻女杰黄君珏,是能文能武、血洒冀中的诗人记者陈辉,是从敌后新闻战线成长起来的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
近日,河北广电制作的系列微视频《红色号角》在河北卫视、河北公共频道、冀时客户端同步上线播出。20集微视频通过史料佐证、探访相关亲属及学者、故地重游等方式,讲述20位战地记者的英雄事迹和突出贡献。
《晋察冀日报》作为中共晋察冀边区党委机关报,见证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在十年敌后办报的艰苦岁月中,时任社长邓拓带领着报社的成员创造了“八匹骡子办报”“七进七出铧子尖”的传奇。片中,旧日照片一张张重现,邓拓的女儿邓小岚还补充了当时精简机器和铅字的细节。在艰苦的环境下,报社成员一手拿笔一手拿枪,与敌人在大山之中斡旋。
1943年,年仅29岁的前线记者雷烨为掩护战友和百姓,在平山县曹家庄壮烈牺牲。他是1941年报道“潘家峪惨案”的第一人,摄制组重回潘家峪惨案纪念馆拍摄,描述雷烨看到的恐怖景象,讲述日军烧杀抢掠的罪行。雷烨的外甥女项碧英也接受了采访,她站在雷烨牺牲的地方讲述往事,引人动容。
这20位战地记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安岗:寄身新闻五十年》中,时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的安岗接到紧急指示,毛主席亲笔撰写的一篇揭露国民党偷袭计划的消息稿务必于次日(1948年10月26日)见报。这篇题为《蒋傅匪妄图突袭石家庄》的通讯及时刊出,令傅作义迟疑从而延迟行动。随后几天,毛泽东连续撰写了两篇针对敌军偷袭的通讯稿,并刊登在《人民日报》头版,这出“空城计”为主力军的驰援赢得了时间。
微视频还采用动画和沙画的方式,补充重要的历史瞬间。
1946年,记者仓夷奉命前往北平采访“安平事件”,却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直到数年后大同解放才被得知。根据史料和访谈,节目将这段故事绘成动画,重现仓夷的经历,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一段沙画,将烈士顾宁的故事娓娓道来。在他生命的最后岁月,他常独自在岸边漫步,等待象征希望的太阳升起;在白官屯遭遇包围的他,留下人生的最后一句诗:“炮,敌人的炮火,正在吞噬我的生命。”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生动诠释了人物的精神内涵。
《红色号角》选取音像资料、书信等作为开篇,帮助观众快速了解人物,进入情境之中。
在《陈春森:穿越时间的信念》一集中,片头引入观众耳熟能详的革命歌曲《歌唱二小》,由此引出首次刊登这首歌的《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其创办人正是坚持“游击办报”十年的陈春森。
新中国第一位女播音员丁一岚的故事,则随着她在开国大典上铿锵动听的声音缓缓揭开;在《华山:万里纵横到处家》中,经典名篇《鸡毛信》的作者华山也伴随影片的播放浮出水面;战地记者萧逸与其岳父茅盾的书信,从头至尾贯穿短片,展现残酷战争中家的温情。
丁一岚解说令人难忘的开国盛典,把胜利的消息传播到祖国各地。
这20位心系家国的战地记者,在战时立下赫赫功绩,此后还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创办了中国共产党在太行山根据地第一张报纸《胜利报》的安岗,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办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78年又创办改革开放后第一张经济类报纸《市场报》,1983年创办《经济日报》。在敌占区采访,写下《血海深仇狼牙山》《今日黄泛区》等报道的雷行,在张家口解放后,成立了“张家口新华广播电台”。拍下《白洋淀上的雁翎队》《地道战》等佳作的摄影记者石少华,在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新华社副社长、中国摄影学会主席、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等职,为中国摄影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每集6至8分钟时长中,《红色号角》重点展现典型事迹,记述纵贯人物一生的历史贡献。情节紧凑,资料翔实,便于传播。
这20集短片不仅是对老一辈革命者的深情告白,更描绘出一幅幅优秀新闻人的群像。在战争年代,他们堪当革命的号角;现在,他们更是鼓舞青年奋进的楷模。
编辑 | 宁雅虹 随芳芳